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师 :山东省济南市的泉水全国闻名 ,所以济南又称“泉城”。据记载 ,济南有名泉72眼 ,趵突泉为第一泉 ,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济南观赏吧!(放录像)师 :看了录像 ,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 :我觉得趵突泉很美。生 :我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师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趵突泉的呢?请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分别写了趵突泉的声誉、溪水、大泉、小泉的特点。师 :说得对!我们先学习第一自然段。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生 :直接了当 ,引出下文。师 :趵突泉有这么高的声誉 ,它有什么特点呢?(指名朗…  相似文献   

2.
[教学流程]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 生:什么谜语呀? 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个成语。 生:什么叫“航空公司”? 师:谁来帮个忙,有谁知道什么叫“航空公司”? 生:“航空公司”与乘飞机有关。 师:可以这么说吧。谜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师:请同学看屏幕,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微机演示小白兔顶着篮子冒雨往家跑的场面) 生:图上画的是小白兔着急地往家跑。 生:我来补充:图上画的是小白兔顶着篮子,很快地往家跑。 师:你们说的都对。请同学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谁愿意把它读出来? 生:第8自然段写了图上的内容。(生读) 师:下面请同学看屏幕(微机演示第8自然段的内容),自己读这一自然段,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生:我读懂了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写的是小白兔加快步伐往家跑,第二句话写的是小…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 学习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 ,明确重点师 :读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 ,想一想 ,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生 :课文先写杨梅树 ,再写杨梅果。师 :哪些自然段写杨梅树?哪些自然段写杨梅果?重点写什么?生 :第二自然段写杨梅树 ,第三至六自然段写杨梅果 ,重点是写杨梅果。二、渗透学法 ,突出重点1 教给学法师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杨梅果呢?(指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 ,放录像)生 :作者按顺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师 :能找出与这些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吗?生 :第…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这篇文章该如何解读?教师教什么,学生又学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14·《松鼠》片断实录师:(出示“松鼠”挂图)同学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生:松鼠。师你怎么知道是松鼠?为什么不说它是一只老鼠?生:老鼠的尾巴又细又长,不像这样毛绒绒的;老鼠的面容没有这么好看;老鼠的身体没有这么大,四肢也没有这么强健。师:可见,同学们很善于观察。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出描写松鼠特点的词语。师:(找一位眉清目秀的学生L台)现在,我要大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同学的面容,可用哪个词?生:清秀!师:“清秀”经常用来写人,杨老师也是人,能用“清秀”形容吗?为什么?生:(笑)不能。…  相似文献   

7.
李敏  黄亢美 《广西教育》2006,(7A):49-51
第一课时 (让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师:这篇短文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板书:对话)作者在这篇短文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它都写人物的对话,事情在对话中进行,对话完了,事情就结束了。可见,写好对话是相当重要的。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呢?  相似文献   

8.
一、比较感悟:突出词语教学的准确性重点词语:紧急、焦急‘师: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这节中带有“急”字的两个词语。生:“紧急”“焦急”。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呢?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再组个词?生:紧张、抓紧、赶紧……师:课文中什么事情很“紧急”,需要赶紧,抓紧?为什么这么“紧急”?生:因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想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 ,快速读课文 ,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生 :共有九个自然段。师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指名读 ,略)生 :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森林里有只大老虎。生 :第一句话里还写了这只大老虎在寻找食物。师 :“寻找”是什么意思?生 :“寻找”是东找找 ,西找找。生 :“寻找”是到处看 ,说明老虎饿了。生 :第二句是写在森林里还有一只狐狸。师 :书上是怎么写的。请你读一读。(生读 ,略)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有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师 :“窜”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去年的树》第十五自然段,想一想“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句话的意思。 师:盯着灯火看的这会,鸟儿心里想什么呢? 生: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4自然段教学】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4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说说樟树的特点。(生自由默读)生:樟树长得枝叶繁茂。  相似文献   

12.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像什么?(多媒体出示“O”)生:这像小球。生:像小月饼。生:像月亮。······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联想到这么多的东西!大家再想想,老师在上课时叫它什么呢?生:语文老师叫它“喔”,数学老师叫它“零”。师:美术课上,老  相似文献   

13.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源 《江西教育》2002,(21):29-29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伊始教者就直奔文章的中心段———更羸说的那段话,即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其教学片段为:(出示多媒体课件:蓝蓝的天空,飞着一只孤独的大雁,边飞边鸣)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生:用箭射。生:用枪打。生:用弹弓弹。……师:你们很聪明,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师…  相似文献   

15.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伯牙绝弦。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不再弹琴了。师:那“伯牙绝弦”呢?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断] 师:《装满昆虫的衣袋》第7自然段写了谁的语言? 生:法布尔父亲的语言。 师:从父亲的语言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父亲非常生气。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 师:《装满昆虫的衣袋》第7自然段写了谁的语言? 生:法布尔父亲的语言。 师:从父亲的语言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父亲非常生气。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片段一】第一次执教第2、3自然段师:这么美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呀?生:这是花生。师: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知道了这是花生。这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第2自然段)生: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师:小松鼠有了这么美好的打算,又多么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那他是怎么做的呢?生:他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师:如果你是小松鼠,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生:我会想花生果去哪里了?生:我会去别的地方再找花生果。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段1】咬文嚼字,悟赶海之“趣”
  师:作者是个高明的导演,先对整个海滩进行了扫描,用了一个全镜头,来读读看,哪几句是描写这个全镜头的,写的是什么?(生读第3自然段第一句)
  师:就这一个简单的镜头,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  相似文献   

20.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用“”作上记号。生:……师:究竟哪一句话是中心句呢?下面请几位同学说一说。生:我认为这段开头第一句话是中心句。生:我也认为“这些狮子真有意思”这句话是中心句。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板书:真有意思)什么叫“有意思”?什么叫“真有意思”?生:“有意思”就是有趣。生:“有意思”指的是有特点,不一般。生:“真有意思”就是指十分有趣,很有特点。师:对,“真有意思”就是说这些狮子非常有趣,很不一般。那么,这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狮子“真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