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与组织承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是态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变量.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采用工作满意度问卷和组织承诺问卷,以我国部分省市的高校体育教师为施测被试,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因素以及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进行考察.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预测因素有尊重、工作环境、参与决策、工作认可度、上作报酬和工作关系;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承诺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角色冲突和组织归属感在不同背景变项上的差异,目的是探讨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冲突能否作为组织归 属感的有效预测变项。结果发现:(1)未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角色冲突高于已婚,教龄短的有较高的角色冲突,学校规模越大体育教师角色冲突 程度越高;(2)已婚中学体育教师的努力意愿和留职倾向高于未婚,学校规模越小,体育教师组织归属感越高;(3)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角色冲突可 以有效预测组织认同。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角色冲突及专业角色冲突可以有效预测努力意愿。中学体育教师的行政角色冲突及教学角色冲突可 以有效预测留职倾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成就动机问卷"、"MBI量表"和"离职意向量表"测查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成就动机、职业倦怠和离职意向.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的趋向水平均较低,职业倦怠处于一般水平,离职意向不强烈.性别、年龄和教龄可以通过成就动机和职业倦怠对离职意向进行间接预测.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模式不同,追求成功的动机对职业倦怠是负向预测作用,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对职业倦怠是正向的预测作用.职业倦怠是成就动机与离职意向关系的中介变量,经职业倦怠变量的调节,成就动机对离职意向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互抵消.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深度访谈法,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编码的基础上,提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和继续从业的因素,编制出39个项目。在湖北、海南和广东三个省份中抽取了199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初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保留了23个题目,包含情感承诺、机会代价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4个因子,α均大于0.7。复测样本包括420名被试,将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四因素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对效标效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成就目标量表、学业效能量表和专业承诺量表,考察129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学业效能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掌握定向与专业承诺4个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能力效能与情感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呈显著正相关;(2)性别、生源地、运动专项影响成就目标、学业效能与专业承诺的关系;(3)掌握目标对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都有显著的正性预测关系,能力效能对理想承诺具有显著的正性预测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探索高中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和学生选课决策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采用高中体育教师人格魅力问卷与学生选课决策满意度问卷对245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高中体育教师人格魅力与学生选课决策满意度呈正相关,高中体育教师内在行为倾向性和智能结构对学生选课决策满意度具有预测效应,其中高中体育教师内在行为倾向性最能预测学生选课决策满意度.研究对如何提升高中体育教师人格魅力和提高学生选课决策满意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育旅游智慧化水平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机制,探索感知价值和游客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以期为通过智慧化水平带动游客重游意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Bootstrap检验法对江西省三个体育旅游景区名游客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体育旅游智慧化水平、感知价值、旅游满意度均与重游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化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游客的感知价值(β=0.741,P<0.01)和旅游满意度(β=0.328,t=,P<0.01),还能显著正向预测游客的重游意愿(β=0.188,P<0.01)。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β=0.402,P<0.01);感知价值和游客满意度均能对游客重游意愿产生正向预测效应(β=0.285,P<0.01;β=0.562,P<0.01)。另外Bootstrap检验法结果显示,智慧化水平能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直接效应为0.1880,直接效应占比为25%。还能通过提升游客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间接预测游客的重游意愿,间接效应为0.562...  相似文献   

8.
通过与经常参与网球活动的健身者的深度访谈,对运动参与提高个体归属感的实践展开研究,探索提升个体社会归属感的因素和措施,构建运动参与提升社会归属感的理论机制模型。研究发现,运动参与、组织承诺和社会归属感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作用机制。强参与体验和强组织承诺均能增强个体社会归属感、形成强归属感类型,同时组织承诺这一核心类属主要通过3个范畴影响个体社会归属感,即规范承诺、持续承诺和感情承诺。网球运动参与对于提升个体社会属性有着独特效用,同时网球运动较高的能力感知和较低的普及性导致网球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和中介性,不同程度的组织承诺受到个体运动参与体验的影响,同时在组织情境下,个体能够通过增强组织承诺放大网球运动参与带来的社会归属感。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组织承诺进行了理论探讨,作为建构理论的基础和分析依据。将目前国际上应用比较多的Meyer&Allen的三维组织承诺理论框架和量表作为研究的理论根据与改进和修订量表的基础,结合学者专家的意见,重新改进和修订了量表,对改进和修订的量表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表明,经过发展后的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师组织承诺的量表适合于我国高校公共教师的组织承诺的测量。  相似文献   

10.
赵臻  李薇 《体育科研》2014,(3):28-31-52
研究基于行为的阶段变化和锻炼坚持机制行为分析框架心理机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现状进行阶段上的描述,并依此展开讨论。通过对整体以及不同锻炼行为阶段上大学生运动承诺等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dentifies and explores emergent themes in inclusive PE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pre-service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Fully inclusive PE encompasses four areas: knowledge and curricula related to ability and disability, teacher attitude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a reframing of our understandings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physical literacy. Fully accessible PE involves material and attitudinal conditions configured to render these programs actually usable by all those whose ‘inclusion’ is intended. Access is, indeed, conceptually implied in ‘inclusion’,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latter can easily become more of a slogan naming an aspiration than a realizable state of affairs. Unless an organization or individual brings a universal commitment to access, attitudinal barriers may prevent full inclusion from becoming a reality. The paper uses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to examin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preconceptions about ‘dis’ability and analyses heuristically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pre-conceived notions of ability and disability may be challenged through an intervention. 21C PE programs can move towards an emphasis on inclusive activities which are not based on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of physical competence, size, shape, appearance and ability, but instead focus on how all bodies can develop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functional fitness and physical literacy. The author challenges pre-service students to address issues of accessibility, normative notions of ability, body equity, social justice and inclusion, as well as the need for multiple definitions of physical literacy. The paper is a case study of the specific phenomenon of ‘broadening student teachers’ understandings of ability and disability in PE’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reparing students to work in schools where full inclusion may not have been integral to PE policies, program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2.
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倦怠、离职倾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及其离职倾向。结果显示: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令人担忧,情绪衰竭水平已经达到中等程度;其中性别差异上女性体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程度要高于男性教师;不同教龄的中学教师在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有显著差异;三种类型学校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中学体育教师离职倾向的平均分数为2.98分,已经超过了中等分数。工作倦怠是导致离职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有利于降低教师的工作倦怠和离职倾向,但同事支持有可能升高倦怠指数。  相似文献   

13.
中等的焦虑水平有利于人的潜能发挥,体育教师保持正常的职业焦虑,有利于其教学工作的开展.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课程和国内高校学分制的改革经验,提出实行教师挂牌授课制,将竞争机制引入高校体育课中,使体育教师保持正常的职业焦虑水平,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探讨高校体育管理的改革.通过校本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的运用,立足本校资源,发挥教师的潜能,从而提高学校体育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是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有充足的后备军,师生比例趋于合理。但在数量保证的背后却隐藏着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根据教育部2004年8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  相似文献   

16.
结合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俞国良等编制并验证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并运用该量表对25所普通高校的317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教龄对个人效能感、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学历因素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显著影响,教龄、学历存在着显著的交互影响;不同的学历水平下,教龄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模式不同;体育教师的个人教育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体育课教学环节、教学安排、学生兴趣、体育选修课、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课程结束后学生身体素质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这些因素对学生身体素质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发展有显著影响;根据它们与学生身体素质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些体育课课程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帝全  梁峰 《体育学刊》2005,12(4):80-82
对广东省10所高校的体育教师与部分其他学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即职称)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偏少,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同时,体育教师与同一学校其他学科教师的职称结构相比,体育教师中高职称比例偏低.这些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对北京重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京重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男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高于女教师;31~50岁年龄段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普遍比较高;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成面上差异显著;每周上课在12~16学时的教师倦怠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