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纵横》2003,(4):118-118
节目主持人是媒介赋予其增强传播效果的传媒人物,同时又充当了一个媒介讯息。因为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经常需要依靠权威来源来了解周围的复杂情况。人们相信权威,习惯于接纳权威来源的信息,容易被心目中的权威所说服而接受他所论的观点,以巩固或改变自己既已形成的心理定式。  相似文献   

2.
电视台要吸引人的注意,必须有好的栏目,而好的栏目要能引起人的长期关注,除了有好的内容外,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的主持人。因为,电视作为视听媒介和文化媒介的载体,它的闪光处就在于声色俱全的画面。巴特尔认为,对画面的信息解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言讯息、被编码的肖似图像讯息和非编码的肖似图像讯息。而电视中把这三种讯息连接在一起以产生传播意义的媒介者,无疑是那个向观众进行阐释的节目主持人。因此,主持人成为打造电视品牌栏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杨丽 《新闻前哨》2008,(2):71-72
媒介形态的变化影响传播讯息的变化。当一种新的媒介兴起并繁荣发展时,与之相对应的讯息便蓬勃发展。同时与旧媒介相适应的讯息迅速边缘化。纸质媒介时代居文学传播领域主导地位的报告文学,受到网络媒介的巨大冲击,迅速衰落。网络媒介的三大特点逐一消解了报告文学的三大魅力。  相似文献   

4.
龙剑梅 《今传媒》2010,(8):194-196
课堂教育教学过程包括了传播活动的各种因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等,也体现了传播的各种功能,不管是从人际传播来考察,从组织传播、社会传播来把握,还是从传播本身的过程及其各种因素来解剖,均不例外。而考量课堂传播关系得以建立的本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世军 《青年记者》2007,(12):20-21
传播是将讯息从它的来源传递给一个或一个以上接受者的过程。这种过程的最终实现,需要两个中介因素。其一是媒介工具,它是显性的,像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它们起到延伸人体、传播讯息的作用;其二是人的心理活动,相对于媒介工具,它是隐性的。传者对讯息的采制、传播及对反馈讯息的处理,受众对媒介讯息的接收、认知、理解及转化为行为,  相似文献   

6.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传播时代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之前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的灾害信息传播活动是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需要,也是当时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量。本文分别论述了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各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传播环境)和原始传播时代灾害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郑敏 《新闻传播》2013,(12):11+13
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1]  相似文献   

8.
《武汉晚报》关于刘芳艳的典型报道,采取系列追踪、全方位出击,多角度、多层面的报道内容、多渠道多媒介的报道方式与读者反馈相结合的整合型传播策略,形成由点到面、从地域性受众覆盖到全国范围影响的辐射状传播效果。其报道在传播讯息的捕捉、传播时机的把握、传播措施的制定、传播区域的拓展,以及报社与高校建立的长期互动活动等方面,都值得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9.
秦超 《军事记者》2008,(8):42-44
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传播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引起受众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军事新闻传播价值观的中心是受众,其传播的全过程都是把着眼于受众这一客体当作挖掘军事新闻价值、实现军事新闻价值的立脚点,选择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传播的军事新闻越被受众欢迎,社会反响越强烈,  相似文献   

10.
王蕾 《新闻记者》2001,(9):59-60
30多年前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成名作《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Man)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观点 ,令世人震惊 ,并招致强烈批评 ,其学说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而渐被遗忘。近年来 ,由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及其全新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逐步显示出对新媒体传播的不适应。于是麦克卢汉又被想起 ,其学说以过人的预见性而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在对麦氏学说的价值及对传播学的贡献进行重新研究和估价外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开…  相似文献   

11.
栾轶玫 《视听界》2014,(4):125-125
媒介创意是一个不断被发现与被重构的动态过程,涵盖传播全环节、媒介全产业链,关涉到传播的所有环节。之于媒介创意而言,尽管从短时与表象看,一个有新意的媒介动画也可算是媒介创意,但显然它不是这一论题的根部。  相似文献   

12.
论媒介即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界》2005,(6):138-139
麦克鲁汉有一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他是就媒介与一般信息的关系而言。本文作者沿用麦克鲁汉的这个说法,提出“媒介即艺术”,当然,这是就媒介与艺术的关系而言。其实,如果“媒介即讯息”能够被认同的话,那末,“媒介即艺术”这一提法也有其合理之处,那是由于艺术的对象是人、社会和宇宙,艺术也在传递讯息,只不过它与新闻、宣传等传递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当然,媒介与艺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强调艺术与媒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意在强测媒体对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传播和接受的深刻影响。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视,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过去,人们对某些艺术与承载这一艺术的媒介有过深入研究,比如对书法艺术与文房四宝的关系研究就很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短信全扫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维山  成文胜 《传媒》2005,(5):17-20
"媒介即讯息",麦克鲁汉先生的经典论述在任何时代都彰现出这个北美大陆传播学者的才华与睿智,一种传播技术发展到可以彰显这个时代的传播特征的时候,那么这种技术就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在使用者身上强烈地折射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电视剧通过网络风靡我国,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阐述了美剧在对受众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三个层次的影响,并从人、讯息、媒介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跨文化传播效果的原因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哈艳秋  葛畅 《中国广播》2005,(11):51-55
“政治传播是由政府和其他的政治参与者通过各种渠道(在当代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各种符号,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向目标受众阐述政治讯息,继而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政治传播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就包括战争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传播。与其他形式的政治传播相比,战时的政治传播具有明确的战略取向和战略传播思维,笔者称之为战略性的政治传播。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广播固然面临受众流失的重重压力,但是广播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媒介即讯息",广播媒介本身的环境互动性、随身性和接收被动性为听众外围认知路径提供了有益渠道;另一方面广播借助声音符码进行讯息传播的先天性、丰富性、联想性优势能够促进专注性信息解读、激发听众共鸣移情式情感,从而建构受众的核心认知路径。基于认知诉求的广播传播二元分析,将给广播的媒介本质提供更加明晰的视角,从而洞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彰显时代价值的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17.
肖博 《新闻世界》2014,(2):66-68
作为沟通中西的桥梁,CCTV News的新闻类节目已经成为"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观点"的重要窗口。本文从传播模式切入,基于对《Dialogue》节目的考察,从"传播者"、"媒介"、"受众"和"讯息"等维度分析全球传播背景之于CCTV News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时尚产生于传播,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时尚,就是研究在社会情境中时尚符号如何通过各类媒介实现扩散与共享.时尚讯息的水平流动与纵向传递相互交错,与此同时,时尚传播表现出的悦目性、符号性、可复制性的核心特征,使其价值体系、实践风格与其他传播形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交互性角度看网络对宏观社会效果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滢 《新闻界》2004,(5):55-56
从传播方面看,网络最初只是以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出现,但是.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网络,已经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这里的交互性有  相似文献   

20.
陈娜 《新闻知识》2012,(12):49-50,22
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使"娱乐化"手段渗透到各行各业,品牌也开始利用娱乐化手段来进行传播。本文认为"娱乐化"是信息海量化、媒介互动化、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并尝试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对此现象进行解析,同时也提出品牌传播"娱乐化"面临着"限娱令"的限制,传播难以保持持续性,以及互动媒体的不可控性等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