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的大部分作品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对理想生命形态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美好愿望,然而其理想人物的命运却在现实种种隐形力量的夹缝中夭折.这是其理想与现实人生反差的真实写照,也是其追寻牧歌式生命形式失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2.
种竞梅  许敏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4):101-103,136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对人生命运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思考,对有限的人生轨迹作了清晰的描绘,对生命本真作了客观的揭示。他的乐死安生的达观态度、淡泊名利的价值取向、安时顺命的处世艺术,对当今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荒诞”是法国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哲学美学思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加缪认为“荒诞”是人自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冲突与抗衡,更是人对存在本身意义的一种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反思。《局外人》小说的内核旨要正是对人类生存遭际中“荒诞”感的刻画与呈现,诠释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涵着种种深刻的生命意识哲理,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深刻的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4.
<手>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的开篇之作,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主人公飞翼·比德尔鲍姆的生命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手是理解其生命意义的关键,手所经历的自由和监禁两个阶段是飞翼的两种生存状态的体现.飞翼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界定了自己的人生本质,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在教学中的启示。方法:以马鞍山两所高校的4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团体辅导、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等干预方法,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的学生不接受任何处理。结果:心理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的生命意义感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得分显著提高(p<0.001)。结论:团体辅导、生命影片观影反思辅导等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提升其生命价值;干预方法适合不同的生命教育课程形态使用,方案具有推广性。  相似文献   

6.
在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在对生命意义、生命尊严方面却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缺失甚至冷漠。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使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教育中,必须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震惊。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对此,我们要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震惊。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尊严意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大学生生命意义追寻空虚化,生命价值理想多元化,生命情感淡漠化,生命责任“实用“化。对此,我们要让他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充实人生情感,积极承担人生责任。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首先应是各种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它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教育类型。生命教育蕴含着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深刻的哲学思考。生命教育在内容上涉及世间万物,并不仅仅指向人类或某一个体的生命;以"人性向善"为基本价值预设,继承更是超越了传统道德教育的范畴;在价值追求上,旨在为学生能够拥有未来人生的幸福打好基础。生命教育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教育理论,更是融入其他各种教育形态的实践活动。在喧嚣尘上的当下中国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需。  相似文献   

11.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中的代表作。在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时人对人生无常、生命易逝有较深刻的感受。干宝钩稽史料,记述故事,在《搜神记》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题、生存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关注。这种生命意识的体现不仅映射出魏晋时人对生命的追求态度,而且还展现了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相处的界限问题以及对生命升级模式的幻想。诸此观念充分体现了当时浓重的“贵生”意识和文学所具有的修德向善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作家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活着》以极其冷静简洁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纨绔子弟福贵的人生悲剧以及由时代造成的福贵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作品反映了中国旧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现实,展现了在社会造成的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流露出生命至上的医者情怀和尊重生命的仁爱精神。这些都根源于余华童年的生长环境以及青年时期的从医经历,医者的职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作品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3.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应对自然界生命物体及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张爱玲通过《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述说了在一个男权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对权利和物质追求及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金锁"压抑后卑微的生命个体悲剧、"爱情"破灭后绝望的生命需求悲剧、"人格"分裂后枯萎的生命个体悲剧的解读,当生命中基本的生存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七巧逐步走向"疯子"的道路,哀其不幸,怒其不省,但却又是人性悲剧命运的永恒主题,而更具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在当下即是何以成就终极关怀和走出意义危机的问题。本土化的个体价值理性自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生命本身、生命构成、人的生存方式三方面论证了生命意义考察的方法论原则;界定了个体价值理性,从学理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体价值理性何以成就终极关怀;从中西文化比观视野里考察了本土化个体价值理性的创生之路。  相似文献   

15.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暴力事件的报道不时见诸网络或报端,这些暴力事件中,有的是以殴打虐待同学为乐,还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有的是遇到小小挫折就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是为了一点小事就夺去朝夕相处的同学的生命;有的甚至是杀死亲生父母这样令人发指的行为。是什么让这些正处花季、理应对生命充满感恩与热爱的少男少女们会如此漠视生命、冷酷麻木,又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学校和社会理应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李佩甫《生命册》是一个土地背负者的心灵史诗,在小说中,作者用城乡互照的视角书写时代与人的命运间的关联。通过以乡村和城市为参照系,探讨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9.
生命就是人的存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由此产生的生命价值及意义。生命最高原则就在于生命的存在,如果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问题。人作为教育出发点,教育旨在育人,因而教育应具备明确的育人价值与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命哲学的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了阐释,对体育教育现实中生命的异化与失落、控制与约束,以及体育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从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个体的生命体验、超功利的体育教学理念等方面提出了重构我国体育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