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留日女学生的抗战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七·七”事变前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抗日的活动。事变后,她们愤然退学归国,共赴国难。在宣传、募捐、医疗卫生、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战时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留日同学会成立于1995年10月,是一个由在日中国学者组成的学术交流团体。会员的70%以上有博士学位。成立以来,以互助、友好、服务为宗旨,在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做好中日友好桥梁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努力为中国和日本社会的发展尽力。该同学会组织的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活动,为每年一次的“在日中国人留学成果报告会”及“优秀论文授奖式”,该活动从1996年开始,在使领馆的大力支持下已顺利举行了十次。通过这些活动,留日同学会向日本社会宣传在日中国人的正面形象,促进了中国留学人员之间及中国留学人员和日本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同时促进…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人赴日留学的大潮中,鲁籍留日生人数众多,清末时便成为仅次于直隶的江北第二留日大省。进入民国时期,赴日留学的人数仍稳居江北各省的次席。据现有的资料估算,民国时期山东约有1400人负笈东瀛。便利的海路交通、早期留日生的宣传鼓动、自身发展的需要与抗日救亡的驱动等,是促使山东学子在中日关系波澜丛生、风波迭起的背景下仍把日本作为留学首选国度的主要原因。鲁籍留日生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也因山东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而呈现出一些独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清末留日女生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留日女生开中国女子留学之先河。通过留学,她们了解到西方男女平等的社会状况,提高了自我性别认知水平,认识到男女生而平等,压制妇女只是后世的恶习,妇女应努力求学,自尊自强,与男女共担救国重任。其女性观既有明显的超前性,又有浓重的情绪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末民初妇女问题探索的主体,以秋瑾、陈撷芬、胡彬夏等为代表的留日女学生们,组团体,创报刊,运用进化论、天赋人权说为理论武器,对传统的男性本位的性别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相应提出构建旨在恢复女性各项自然权利的近代新型性别文化,这些同近代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权利意识的凸显和高度强烈的政治化倾向,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女子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留日教育乃甲午战后清末留学教育的核心.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对日本刮目相看,主张派遣学生赴日游学.留日热潮出现于1903年,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顶峰.而此期间正是杨枢出任驻日公使时期,身为使日大臣,对留日教育影响极大:从数量和质量上推动了留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留学史上曾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这一“顶峰”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影响做了评述,以深化人们对留日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期,在中国出现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其中又以赴日学习法政科的学子居多。那些留日法政学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自身实践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其思想和行动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相似文献   

9.
晚清留日教育的政治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团体,翻译作、创办杂志宣传革命思想和直接参加革命。留日教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本主要从清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动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女性解放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女性解放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国人民曾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日本大力帮助,但在军国主义煽动下的日本暴徒趁震灾大肆残杀旅日华工,被惨杀者大部分为浙江温州、处州的侨民。温州旅沪同乡会对归国侨民进行救济,同时与北洋政府交涉,对日抗议。虽然最终由于当时中国国力弱小,此案不了了之,但温州旅沪同乡会的作为体现了当时国人民族意识的增强,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性和北洋政府的无能。  相似文献   

13.
弹词作为“女性文体”的特点表现在作者、接受者、传播者、内容、形式等五个方面。弹词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自觉是多方面的,而尤以女性的参政意识最为突出,这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等因素密不可分,对后世的女性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对于高职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应建立立体化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具有“三维一体”的理念体系、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未来展望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应...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汉语热的大背景下,21世纪的日本也掀起了汉语学习热潮,文章介绍了目前日本汉语的教学、教材、师资、汉语水平考试、孔子学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日本汉语学习的特点,分析了日本汉语热背后的虚热症状,客观地认识日本的汉语学习,有助于汉语在日本更好地推广。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的事实,并不能说服严复去肯定明治时期的日本已经步入近代文明的行列,从而成为中国师法的榜样。他是用文明的标准来衡量中、日两国的进化过程,中国的近代化成果虽然不如日本,但那是因为中国自身问题造成的,而日本的维新本身也有问题,未必尽符合他的文明标准。  相似文献   

17.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18.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居所有语种霸主地位已经确立这一现实背景下,在日中国留学生对自己母语汉语、日语和英语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对这三种语言的认识、态度和信念并不会单纯地以个人的喜好来判定,必定会受到社会风潮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