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晚唐以前,“娘”“孃”的使用有严格的界限,“孃”表“母亲”义,“娘”表“年轻女子”义。晚唐以后,“娘”“孃”开始混用,词义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词汇双音化的影响下,“娘”“孃”二字重叠,不仅能够表“母亲”义,还能够表“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女性神灵”“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等义,而“嬢”作为“孃”的讹变形体,因为字形简单,也逐渐被人们使用。后来,受到语言规范的影响,“孃”并入“娘”。但在吴方言、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娘娘”与“孃孃”“嬢嬢”分用尽然,“娘娘”表示“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以及女性神灵”“,孃孃”或“嬢嬢”表示“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诗文中,“宿愿”“夙愿”和“素愿”三个词可以互相代用,意思是“平素的愿望”或“向来的愿望”。然则其词义是怎么来的呢?这需从“宿”“夙”和“素”三字的分析入手。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有着十分温馨的“家”,也许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介绍我们自己。我们也常会谈及我们的“家庭”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介绍”、表示“位置”及说明“家庭”情况的一些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6.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7.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0.
钟彩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27-128,134
运用语言学理论,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出现在单句中的时间词“刚”、“刚才”和“刚刚”进行对比。主要对“刚”与“刚才”对谓语的要求,与“了”、“在”、否定词、时间词的共现情况及二者能互换的语境进行考察,并从语义上进行解释。其次分别对“刚刚”与“刚”、“刚才”与“刚刚”的异同进行考察,揭示这三个时间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国足”和“国脚”这两个词在许多报刊的体育新闻版上频频出现.可在现代的词典上却查不到。“国足”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的筒缩.现已作为一个缩略词(也称简缩语)在使用。中国国家足球队在口头上也说“中国队”或“国家队”。我们在《当代汉语简缩语词典》中查不到“国足”一词.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按立正、稍息、卧倒等口令,做出统一规定的动作姿势。“月”偏旁在合体字中,也会做出“立正”、“稍息”、“卧倒”的姿势,你信不? “月”偏旁,因在字中的具体位置不同,形状发生变化,或是立正姿势——“(?)”,第一笔为竖;或是稍息姿势——“月”,第一笔是撇;或是卧倒姿势——“(?)”。我们把不同位置,不同形体,分别列举如下: 作字底,呈“立正”姿势,从“(?)”,两腿直直地支撑  相似文献   

13.
庙,进行供奉和祭祀的场所。包括以下三类:一是宗庙,即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处所。如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即天子的宗庙,《礼记·王制》中也有“天子七庙”之说。“七庙隳”即天子的宗庙被毁灭,也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在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就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起一个“庙号”。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赵匡胤庙号“太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庙号则是“圣祖”……当然,并不只有皇室才有宗庙,其他贵族也各有自己的宗庙,称为“家庙”。所以《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说:“天子至于士皆有庙。”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果”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6.
“管”与“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校长而言“,管”与“理”如同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在一般情况下,校长要坚持一手抓“管”,一手抓“理”,双管齐下。但在有些情况下,又要因势利导,有所侧重。如,面对成熟度不高的管理对象“,管”的成分应多于“理”;而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管理对象,“理”的成分应多于“管”。管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史,最早追溯到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设“格致”课程,至今已102年。在这一百多年间,“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1922年,改名为“自然”并由此在以后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最新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自然”。“科学”、“自然”与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下,围绕学习任务而综合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围绕一个“任务”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活动”。“主问题”是能从课文的整体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出发而设计的能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活动”“任务”“主问题”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既是对新课标精神的落地,也是“学为中心”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字典家族里住着“练”和“炼”兄弟俩。他们的相貌长得像极了,说话的声音也一模一样。许多人都说他俩是孪生兄弟.连成天跟他们在一起的朋友也常常分不清他俩。仳:如,有时“锻”来找“炼”去打球,却拉走了“练”;好学的“习”来跟“练”一道做功课,又错找了“炼”。  相似文献   

20.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霝”“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