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种子发芽》一课提供了一个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的对比实验: 在玻璃杯中的木棍上绑上三粒种子,种子尖端向上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上面一粒种子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标明“1号”;中间一粒种子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在空气里,标明“2号”;下面一粒种子完全浸入水中,标明“3号”。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任何种子的发芽都需要阳光,直到科学老师要求我们做了对比实验之后,才懂得了一个科学道理——种子的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按照要求,我事先准备了几颗绿豆,分别种在两个小盆子里,浇好水之后,一盆放在楼下的露天花坛上,另一盆则放在地下车库里。  相似文献   

3.
教学分析 《种子发芽》是《到生物园里学科学》单元中的一课。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讨论、思考等方法探究种子发芽的相关知识,知道种子发芽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水份、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根据四年级学生对种子的认识实际,我把教学流程分成5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有一个“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的探究活动,课上,学生对种子发芽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好像对“种子发芽”这个话题显得很陌生。通过对全班调查发现,48个孩子中竞没有一个孩子完整地观察过种子发芽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观察种子形态和结构”的实验的材料和实验方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一些改进和优化,细化实验步骤,增加发芽种子和煮熟种子的观察,使学生更能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向上长还是向下长》一课主要是研究“种子发芽后,根会向什么方向长”这一问题,希望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播种时种子怎样摆放.将来长出的根都会向地下生长。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有三个步骤。选用的是玉米种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7.
以“厨余垃圾的微生物降解”项目式实验为例,将从自然界中获取、筛选和鉴定的菌种用于厨余垃圾的好氧堆肥,设计实验探究堆肥过程中温度、氧气浓度等因素对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评价堆肥副产品腐殖质对种子发芽的促进效果,实现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六年级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蒸发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运用粒子模型解释蒸发快慢的原因等。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沸腾现象、物质的粒子模型等知识,还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辨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课上,老师叫我们回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我按老师的要求,把15粒黄豆分成三份,分别放入标有一、二、三号数字的玻璃杯里。我往一号杯中倒入小半杯清水,使黄豆半露出水面。再往二号杯中倒水,让黄豆全部淹没在水中。三号杯子不放水。准备停当,我就等着种子发芽了。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了《绿豆发芽实验》这课后,我自己也想来一次绿豆发芽的研究。绿豆发芽需要空气吗?我认为需要。为了验证这个推测,我决定自己做实验。 实验材料:2个一次性杯子,2张纸巾,6粒绿豆,水杯,1张透明塑料纸。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实验教学中 ,根据当地学校的教学条件 ,将学生准备材料与教师制作教具相结合、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运用相结合 ,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1 学生准备材料与教师制作教具相结合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用品 ,如《种子的结构》一课 ,需要各种植物种子。我要求学生提前做各种种子发芽的实验 ,使他们上课能观察到各类种子的发芽现象 ,进而认识植物种子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蚕豆为代表的两部分组成的种子 ,一类是以玉米为代表的三部分组成的种子。另一方面 ,实验室没有器材 ,教…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高考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典型试题——春季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的分析,提出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方面的基本内容:理解实验题目,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材料用具;找出自变量,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预期;实施实验方案,得到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实验结论;反思讨论。从而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出现尴尬一幕《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一课,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对比实验这一研究方法,通常,教师会直接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研究方案,或提供给学生设计好的对比实验方案框架,学生完成填空后,按着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操作,最终得出结论。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令我感到尴尬的一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第二册《植物的种子》一课,要求学生在初步认识常见作物种子构造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了让学生做好这一实验,我分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1 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之前,让学生知道一粒种子就是一棵(株)新植物的雏型,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是认  相似文献   

15.
正你是不是也对生命的诞生充满了好奇?也许你也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过,那个问题也许太深奥,让你有些摸不着头脑……且跟我们去看看植物诞生的过程,亲眼见证生命的奇迹——今天上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每人种五粒种子,观察种子发芽及生长的过程。我高兴极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啊!放学了,我急忙回到家,拿来一个花盆,把里面的大土块铲碎,然后把五粒"强壮"的黄豆种子埋在土里,浇上水,放在阳光下。相信有阳光的照射,水的滋润,种子一定会很快发芽。  相似文献   

16.
一串红种子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浸种温度、浸种时间、不同浓度KNObl溶液润湿发芽床对一串红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浸种温度对一串红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的指数有极显著影响,且以20~25℃处理效果最佳。而浸种时间及不同浓度KNO3溶液润湿发芽对一串红种子的发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实验复习中,把实验交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电阻测量”主题,把高考考题作为研究的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对实验方案的真实的实验探究,记录、分析数据等,对多种方法对比、分析,不断修正、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1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实验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是以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为主,学生处于“旁观”或“照搬”的地位,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从青少年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已知条件,引导他们自己提出所需研究的问题。然后围绕问题明确探究目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探究方法,并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特制的实验仪器,对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植物的呼吸作用”中“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与优化。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可以定性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还可定量探究呼吸作用的速率,以及温度对种子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等,实现“一器多用”。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经评价量表优化后进行自主探究,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20.
以“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为例,基于“CASES-T模型”为学生创造真实情境,以实验为研究手段,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小组展示、动手实验、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建构控制变量在对比实验设计中的思维模型以及形成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部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体会理论模型建构的过程。本次教学实践,学生无论在能力还是思维上,都得到比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