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耿雪 《体育科研》2017,(3):78-83
运动性胃肠综合症是由运动引起机体胃肠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的一种病症,具备发病率高、范围广、原因复杂等特点,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及比赛,因此如何有效防治成为研究重点。随着人类元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学者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研究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后发现保证运动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可有效改善其症状,成为防治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新方法。故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运动性胃肠综合症的发病类型、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剖析以肠道菌群为介入点改善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深入总结前人研究,为运动性胃肠综合症及其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肠激素是一类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消化道生理活动和促激素释放等作用的激素。分析了运动与胃肠激素的关系。运动可使大多数胃肠激素的血浆浓度发生改变,而胃肠激素的浓度的改变可能影响机体在运动时消化道的生理活动和能量代谢等。  相似文献   

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急症。在运动员中此症也并不少见。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1976年曾报导七例运动员消化道出血病例。我们在运动医学临床实践中也见到不少病例。为了总结经验,防治本病,进一步分析运动员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临床特点、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十四例运动员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报告如下(见表)。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胃肠综合征是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训练和比赛中造成的机体胃肠功能紊乱,它不同程度地妨碍了运动员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比赛。 作者认为,目前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对运动性胃肠综合征产生的机制仍无定论。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忽略了定植在胃肠道内对人体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微生物区系,即胃肠道菌群结构。 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中长跑运动员胃肠菌群区系结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综述已有的研究显示: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病范围广,频率高,已经成为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和比赛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从胃肠的化学屏障,免疫学屏障和生物学屏障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结合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从多个方面了解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早日认清和治疗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过度训练对大鼠胃肠道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过度训练大鼠胃肠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建立大鼠过度训练模型并应用形态学方法、图像分析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过度训练大鼠胃肠粘膜的形态结构、组织M DA含量和血液激素的变化。结果:过度训练可造成胃肠粘膜微观结构发生改变;胃肠组织M DA含量显著增高,并且在运动应激后恢复缓慢;可引起GA S和GLU分泌紊乱。结论:过度训练可造成大鼠胃肠粘膜损伤,导致消化系统出现病理性征候群。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梳理国际体育科学领域“performance”的概念、学科与热点,以“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2000—2021年47 546篇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performance”研究对象是“运动中的人”,研究内容主要为运动员竞技表现提升、非运动员的健康促进和运动员/非运动员的损伤康复等;(2)“performance”相关研究围绕“运动中人的表现”,涉及生理学视角下运动与训练,生物力学和康复学视角下损伤与康复,心理学视角下技能学习、运动表现和健康促进,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团队项目体能和技战术表现与分析5个领域;(3)广义的“performance”涉及竞技表现、健康促进和损伤康复3个领域,狭义的“performance”专指竞技表现。  相似文献   

8.
项目本质特征是指运动项目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以获得最佳运动效益为目标,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智能学等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我国的竞技训练过程中存在着“重形不重质”的问题。只有对项目本身内在的、微观的和动态变化的细节进行剖析,正确理解项目本质特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为提高竞技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0.
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7,27(2):72-78
专项特征是指一个运动项目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以获得最大的运动效率为目标,在力学、生物学等方面表现出的主要运动特点。不能完整、准确和有针对性地解释和定位专项运动特征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对专项运动内在、微观和动态的细节变化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是当前探索和研究专项特征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的局限与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在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局限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完善途径进行了思考,强调了要重视和加强在比赛增多形势下成功的大周期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实践的理论概括,加强其大周期训练理论创新发展研究,同时重视对大周期训练理论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指出:当今的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出现了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两种类型,并且出现了短-短结合、长-短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发挥了不同类型大周期训练的功能优势,使大周期训练安排更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运动视觉训练进行综述。首先,按照历史时间轴顺序对运动视觉训练的缘起进行细致分析,梳理运动视觉训练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演变;其次,回顾基于感知学习原理的数字视觉训练仪器与方法,以及三种类型的自然主义训练方法,并对众多方法进行解释、归纳与总结;最后,对运动视觉训练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机理进行深度剖析,分别从视觉处理信息和视觉感知对运动表现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诠释,从运动视觉训练的机理角度证明了运动视觉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运动训练"平台"现象与超量恢复理论的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训练“平台”现象是现代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学科极为关注的难题之一。在对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质疑再审视后,认为“平台”现象和超量恢复并不矛盾。运动训练中科学运用超量恢复规律,合理安排休息间歇,使机体能够不断出现更大程度的适应性恢复,打破运动训练“平台”现象,为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4.
刘双红 《冰雪运动》2010,32(5):70-74
为系统研究单板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的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单板滑雪运动员在训练中均出现了心理疲劳现象。其中环境因素和训练因素是导致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而注意力疲劳、情绪不稳定则是心理疲劳的主要表现。为此,针对单板滑雪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包括科学训练、心理辅导和营养补充等应对措施,促使运动员恢复心理健康,从而提高训练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刘翔科学训练的主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刘翔110m栏的研究发现,其科学训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与身体素质的协同发展特征;竞技运动水平阶梯性发展特征;速度、力量、技术等多位一体的整体性训练特征;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特征;运动技术的精细化特征;运动能力的矩形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中出现的疲劳,又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人体运动能力和身体各种生理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是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变化。其与运动训练相互依存,有训练就必然有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在高原环境下,运动性疲劳的出现除受训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传统运动训练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计算机辅助训练的训练流程和系统结构。在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支持下,教练员可以针对运动员的个性进行训练,减少运动员成绩长期停滞不前现象的出现;可以运用训练学、生物力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水平,克服单纯依赖经验进行训练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检验复合式训练对青少年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干预效果,检验并提出最优的运动干预方案。方法:运用STATA 15.1和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的10篇文献和301名被试者通过设置抗阻类型、抗阻强度、间歇时间、训练频率和训练周期等5个调节变量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整体效应、异质性、发表偏倚性检验。结果:(1)复合式训练对跳跃类运动表现的影响效应量d0.36,对短跑类运动表现的影响效应量d-0.51,两者达到中等效应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纳入的10篇文献异质性较低,间歇时间、训练频率和训练周期的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影响的效应量有一定差别。结论:(1)复合式训练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2)抗阻训练选择等张收缩、强度70%1RM以下、小于3分钟的间歇时间、在4~8周内选择每周1-2次的复合式训练能够对青少年运动表现有较好的提升;(3)围绕青少年人群开展的复合式训练较为缺乏,后续研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训练周期划分问题 1.1 分期训练理论 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诞生之初,得到了许多运动训练理论工作者和教练员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其理论的科学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甚至出现全盘否定的观点,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看,对分期理论的争议已表现出辩证否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竞技状态”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的逻辑地位出发,提出中国特色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既揭示了以发展“竞技状态”为核心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又以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中获得最佳表现和最好成绩为主要目标,其适合于中国举国体制下的运动训练过程安排实践。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体现了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的中国特色。发展中国特色运动训练过程安排理论必须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全面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竞技状态”形成和调控中的应用,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对运动训练全过程和运动员个性化状态的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