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还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首先我想表明一个基本态度: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不仅是语言学界、司法学界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也应当引起高教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天津市语言学会为维护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批评网上揭发了天津外国语学院沈履伟的《求是集》中13篇文章(现已查明是14篇)为剽窃的事实,而剽窃者沈履伟竟串通被剽窃者提供伪证,称这些被剽窃者的个人文章系他们“合作”的成果,并状告揭发剽窃事实的天津语言学会…  相似文献   

2.
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还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首先我想表明一个基本态度: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不仅是语言学界,司法学界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也应当引起高教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天津市语言学会为维护学术规范.术  相似文献   

3.
北大“王铭铭事件”爆发后,引起学术界很大震动,学者们纷纷批评学术界的不诚实行为;继续开展学术界的道德纯洁活动很有必要,我也认为剽窃行为是学术界出现腐败的表现之一,北大对“王铭铭事件”的处理也是恰到好处的,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北大不愧是北大。但是“王铭铭事件”经过某些媒体炒作,被作为“学术腐败”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内容,一些科技界的官员纷纷发表讲话、文章,更是把反“学术腐败”、科技界腐败的矛头对准科学家;硬是把科技界反腐败的水搅浑了。 学术界有腐败,科技界有腐败,这个腐败主要还出在科技界  相似文献   

4.
百鹤 《科学与管理》2003,23(5):13-13
<正> “腐败”在社会上特指官场风气的腐烂与败坏,近几年又侵入学术界,使得学术界这一方净土,也开始盛行追名逐利、弄虚作假、浮躁浮夸之风,比如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抄袭剽窃、他人代笔、买卖书号、徇私关照、项目垄断、虚假鉴定、内定奖项、博导“不”导,近亲繁殖等等,凡些种种人们称其为学术腐败。 学术界崇尚科学、民主,求真务实,是探索真理和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传道”,“为人师表”。自古以来就有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宋  相似文献   

5.
《科研管理》2012,33(8)
对全国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科技工作者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情况堪忧,近四成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罗艳玲  魏骥 《情报科学》2023,(7):125-133
【目的/意义】在学术资源极大丰富的当下,学术界剽窃威胁着全世界的科研质量和职业道德。【方法、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剽窃意识、剽窃检测工具的影响以及防止剽窃所采取行动的结构方程模型,以140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剽窃意识不会对研究人员的自主剽窃行为产生影响关系,剽窃意识对使用剽窃检测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关系,而剽窃检测工具又对剽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剽窃意识可以通过剽窃检测工具间接影响剽窃行为。因此,教导、影响和惩罚结合起来可有效地预防和规范剽窃行为。【创新/局限】目前国内关于几乎没有实证研究剽窃意识和剽窃检测工具对剽窃行为问题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不仅将提供有关剽窃意识的有益见解,而且也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必要措施打击科学研究中的剽窃行为。  相似文献   

7.
一个伟大时代的标志应当包括学术的繁荣,而学术的繁荣不应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和声势浩大,更重要的是其严谨的风气和合理的布局。学术风气的形成非普通人所能为之,必仰仗学术界的决策者之精心筹划和强力引导,且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之剧烈影响,正所谓“四海皆秋色,一室难为春”,其事体至大,似不敢轻易置喙;而在学术布局方面,诸学科之翘楚人物当是责无旁贷,不然则有渎职之嫌。笔者以为,欲于此方面有所作为,学力、眼界、襟怀尤其是使命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姑且将此类人物冠之为“学术战略家”。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编辑先生:读了联名檄文《学术争鸣该堂皇登场了》(《发明与创新》今年第5期)和雷元星先生的《关于“科学非共体”》(今年第3期),深感鼓舞。长期以来,科坛上崇洋媚外、盲目迷信之风盛行,一些“权威”压制、封杀创新理论,鄙视、耻笑“小人物”,这是学术界腐败的表现。你们开始主动出击了,我表示最赤诚的支持!我预感到,一场科坛大辩论的帷幕正在拉开,科学的第二个春天即将到来!象《发明与创新》这样大胆发表挑战与争鸣文章的科普期刊,在国内恐怕仅此一家,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中值得讨论的重大问题何其多!《挑战与争鸣》专栏充满了智 …  相似文献   

9.
学术争鸣该堂皇登场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的共识”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科学是全民的共同事业,“官方”与“民间”,两个积极性要比一个积极性好。●学术繁荣,要靠学术争鸣,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学术打假,绝非人人打得。近来有两件事吸引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一是《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刊发了一篇叫“光明对话”的访谈录,标题是《从丛福奎迷信看加强无神论宣传》(下称《对话》),被访主人公由光彩夺目的三帧头像照展示得一目了然:科学舞台上的明星人物龚育之与何祚庥先生,和近年脱颖而出的“反伪斗士”方舟子先生。其二是方舟子先生状告《探索与争鸣》“刊…  相似文献   

10.
高伟云 《科技通报》2012,28(3):173-176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以及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不端行为,文章从社会经济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社会监管和期刊编辑出版迟滞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完善稿件审核机制、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等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开办学术争鸣栏目既可促进学科的发展,又可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文章介绍了《肝胆胰外科杂志》开办学术争鸣栏目的初衷、学术争鸣栏目开办过程中的实例、开办学术争鸣栏目的体会。发挥审稿专家优势,提高期刊影响力,是《肝胆胰外科杂志》开办学术争鸣栏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潜伏于表象之下的隐性游戏规则。在官场、娱乐圈、足坛、教育界等许多行业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潜规则.学术界也未能幸免。只不过学术的潜规则更“潜”,更隐蔽.这主要是因为它披上了“学术”的神圣外衣。  相似文献   

13.
杨海燕 《科教文汇》2007,(9X):199-199
生态批评或称生态文学研究是伴随着生态运动而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自然之声——论生态批评的浪漫主义渊源”一文主要阐述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英国的浪漫主义是响应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一场反启蒙运动;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也带来了生态遭到人类毁坏的悲剧。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笔下的自然观,他们讴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向造成人与自然分离的理性王国和毁坏自然的工业革命发出攻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难以摘取诺贝尔奖等重大国际奖项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家之间相互“攻击”得太少。只有学术上以不断“攻击”为主导的学术风气才能造就真正伟大的天才,才能创造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伟大学术成果。为了科学,为了学术,我们与其相互吹捧,不如相互“攻击”。因为前者容易让人忘乎所以,只有后者才能让人更看清自己。  相似文献   

15.
《争鸣与探讨》专栏自开辟以来收到了大量批评相对论的来稿,足见广大读者对当代基础科学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已刊出的文章中,有多篇是专论同时性问题的,本期趁热打铁再登一篇。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命题,是相对论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当今热门火爆的“宇宙大爆炸”学说的立论前提,与普朗克的量子作用并称“20世纪两大基本理论发现”,成了近百年间科学精英顶礼膜拜的至圣。然而本栏刊发的几篇诤文,察名家之不察,言前人所未言,论有据驳有理。对此有疑义者──无论正方或是反方,欢迎参与争鸣。“同时性的相对性”是真是谬,不仅决定着相对论和“大爆炸”说等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辩证唯物论与形而上学唯心论两大体系的殊死搏斗。因此弄清这一命题的是非,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科学前途和我国的科教兴国方略,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栏目冒“越俎代疱”之嫌开展这一论题的讨论,正缘于此。 从本期起,该栏由特约编审许少知先生主持。凡有关争鸣与探讨的来稿、来信可寄北京市142信箱403分箱许少知。邮编:100854,电话:010-68764115  相似文献   

16.
80%     
《世界发明》2006,(4):13-13
自从我国三大门户网站红红火火地推出博客并邀请知名人士加入后.一时间博客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网络时尚。据对京.沪、穗.深四地白领进行的调查表明,目前80%的白领已经有了或即将有自己的博客。在这些人当中,67%的白领喜欢在博客上公开自己的隐私,而大部分白领观看他人博客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其“十分私人化”。  相似文献   

17.
对全国三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和"在没有参与的研究成果上署名"等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最主要原因。相当部分科技工作者对学术不端持宽容态度。科技工作者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情况堪忧,近四成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了解很少或者不了解,近一半的人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文章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审稿功能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依托强大的数据库,能将编辑提供的稿件与库中已发表的文章进行快速全文对比,并给出比对结果。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来稿初审,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判断来稿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其检测功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影响了该系统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检测结果也不具法律效应。因此,编辑在审稿时要利用该系统的查重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照《著作权法》对稿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正确区分“合理引用”、“侵权”与“抄袭剽窃”。  相似文献   

19.
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刊经验是办好科技期刊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等编辑学期刊上每年共刊出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有关的文章近千篇(不包括增刊),从编辑学理论、编辑工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学术争鸣到有关标准、法规、期刊网站、名人名刊介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各种办刊经验,而且能获得许多相关信息,受到极大的鞭策和启迪。本文着重介绍了《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在稿源开发、选题策划、组稿、审稿、作者和编辑队伍建设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取经”历程,同时介绍和探讨了这些期刊的网上检索等利用途径;还给《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尔斯顿生态整体论包括两个方面1.将自然界(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2.将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地加以认识。罗尔斯顿的理论继承了“大地伦理”的精华,并为之阐释和辩护;与激进的“深层生态论”相比,罗尔斯顿的态度更具客观性。从生态整体的角度出发对生物中心论和动物权利/解放论的批评也更显成功。深入研究罗尔斯顿的理论对我们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