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中的"てくれる"和"てもらう"系列表达方式,从语义学上看,意思相近、可以互换。但从语用学上看,二者在礼貌程度上存在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场合。在请求表达中,取决于对话双方之间的关系、请求事项的内容、对方是否有义务完成请求等要素;在感谢表达中,取决于说话人对恩惠行为是否有推动性、说话人心理上是否感到欠情、对话发生时恩惠行为的时态等要素。一般来说,待遇意识和顾虑意识较高的场合,使用礼貌程度更高的"てもらう"系列;反之,则使用"てくれる"系列更为自然。  相似文献   

2.
授受关系的"てもらう"句型除表示恩惠义之外还有命令指示、自我许可、被动、困惑等语义。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语义扩展理论就"てもらう"的各义项的扩展机制加以考察,得出以下结论:"てもらう"句中意志行为指向义为原型义,恩惠义和非恩惠义都是意志行为指向义的延伸,当动作者的行为和发话者的意志相一致时,容易产生恩惠义;当动作者的行为和发话者的意志相左或者一方无视另一方的意志(或相反意志)时,容易产生非恩惠义(命令义或困惑义)。在语义的扩展中,发话者和动作者之间的关系是语义扩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もらう"是典型的授受动词,"てもらう"句型具有直接或间接从说话人开始经过对方又折回说话人的"显性回归"或"隐性回归"的性质。而"てくれる"、"てあげる"相对于"てもらう"句型具有单方向性。此外,授受句型常分别具有"他行自利,自行他利,自行自利"的待遇意识。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及应用句型的分析探讨"てもらう"句型,加深对授受句型的"方向性"及"待遇意识"的概念理解,给日语教学及学习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 者,是一个代词。主谓者式,是表现‘者’的指代功能的基本格式。‘者’和‘所’一样,指代的都是由主谓结构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偏正式里的中心词。但是,‘所’指代的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而‘者’指代的则是动作(以及性状、处所、数量等)的主体(施事)。因此,在主谓者式中,‘者’就是复指前面的‘主’,它可以指代人、物、事,相当于‘之人、之事’等,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兼语。尽管,为适应白话的习惯和行文的简捷,译成白话时,往往将‘人、事’等词省略,形式上跟的字结构相似,但是,文言的‘者’不等于白话的‘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所……者”式中“者”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这一结构形式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所……者”式。对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的作用,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虽有少数几家谈到它,但也只限于提出结论性的意见。吕叔湘先生所著《文言虚字》指出“者”字“具有称代作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者’字指代行为的对象,‘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南开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辑的《古代汉语读本》认为:“如果‘所’字所指代的动作行为的对象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可以用一个指示代词‘者’字代替,这时,‘所’字也只起指示作用。”尽管各家对为什么要加“者”  相似文献   

6.
非词语化是高频词的普遍意义趋向和重要行为特征,是词语搭配使用时语义共享的结果。文章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X哥”中“哥”的意义特征,得出流行词“哥”的语义存在逐步虚化的趋势,表现出非词语化倾向。借助J.R.Martin的态度系统理论和 Sinclair短语趋向的原则,笔者得出,流行词“哥”的非词语化是态度意义的实现和短语趋向原则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日语授受关系句型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关于日语‘てもらう'句型,至今为止有很多相关的先行研究。但是关于与其对应的汉语表达的研究,却极为少见。因此,通过大量例句的比较,来找出日语‘てもらう'句型与其对应汉语表达的异同点,进而得出学习者学习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授受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方式,在日语中使用授受动词来体现授受关系,它不仅可以表示物品的给予与接受,同样也可表示行为的授受,而行为的授受在日语中主要通过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文中就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恩惠授受意识研究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之一,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使用,体现着日本人的授受表达方式与恩惠意识心理的关系,并对中国日语学者在使用"てくれる"时经常出现的误用现象进行纠错。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的‘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课本注‘胁服’为‘受威胁而屈服’,全句的意思就是使者立即逮捕了太守,太守受威胁而屈服,罢免了他的官职。此注未妥,理由:(一)句申逮、胁、服、夺四个动词构成顺承关系,具体地记叙了臧使者因报一言之私怨而枉用三尺的动作行为,突出了藏使者的阴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的“相”字有一种特殊用法 ,即放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 ,不表示相互之间而只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和行为 ,动词后面的宾语不再出现。吕叔湘先生早在 4 0年代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指出“此类偏指用法先秦经籍不数数见 ,两汉渐多 ,魏晋以后滋盛。”吕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字看作代词性副词 ( 1 94 2 )。吕氏的看法得到了学界的认同。王力先生说 :“在先秦时代 ,‘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 ,就词汇意义说 ,它是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行为的受事者 ;就语法作用说 ,它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 ,而且不能带宾语。但是 ,无论从词汇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项原创性的政治概念,“两个确立”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表述语系下呈现“‘核心意识’→第一个‘确立’→第二个‘确立’→‘两个维护’→‘两个确立’”的发展之脉,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知识概念集成创新的绝佳案例。从概念的语义观之,第一个“确立”从政治维度确立党的领袖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第二个“确立”从理论维度确立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地位;就两者关系而言,第一个“确立”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确立”是前者的延伸和升华,两者在整体逻辑上同源同向,具有践行初心使命的同一性。在学科知识论的意义上,“两个确立”概念具有鲜明的内生性、时代性、通约性、标识性的原创性特质,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在概念体系建构、党史正史编纂、把握新时代伟大变革真谛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古代汉语》326页:“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格式,它的作用和‘所……’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食者’等于‘所食’,指‘吃的[东西],而不等于‘食者’。”这种说法不一定符合古代汉语的实际情况,下面仅从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中举几个“所……者”≠“所……”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怎样确定“宝钢在建设中”之“在”的词性?黄伯荣、廖序东二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351页这样解说:“‘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如‘宝钢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长中’,这时‘在’是副词,等于‘正在’”。 依据划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词义的标准,考察这个“在”的词性,我以为黄、廖二先生的解释似可商榷,特提出来向他们请教。  相似文献   

14.
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等关系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而"来"和"去"的"主观性"主要突显了动词结果的主观感知性,表现出了汉语动词特别是趋向动词的主观范畴。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95-102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由于设备和师资的原因,将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安排在同一班级。在这种华文教学与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对同一词汇的理解程度并不一定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绝对差异,其中,带有强烈口语倾向的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大部分华裔生拥有民族语者的非绝对优势,而大部分非华裔生则有二语学习者的非绝对劣势,二者将依据不同词语,出现差异显著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非结句"一V"的"一"核心意义在于表充分条件或足量意义,重在V所指行为动作之出现发生;"一"是行为动作凸显标记,能提高动作指别度,强调足量意义;结句"一V"多表结果或动作行为留下的状态,若结合语篇,区分结句否或不必要。  相似文献   

17.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知识》里,把“趋向动词”归在“动词的附类”,理由是这类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这本书指出,“趋向动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作谓语.如:‘客人来了’,‘爸爸起来了,正在洗脸’.另一种是用在另一个主要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趋向.这样用的时候,它们读轻声”.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课程内容,到学业质量,再到评价建议,三维联动,“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将“教—学—评”一致性写进“课标”,说明语文教学不再似是而非、语焉不详,也不容再用“人文性”“模糊性”等为无效教学辩护。这是“新课标”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评”一致性是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问题提出”作为教学手段、学习目标和评价工具,兼具教、学、评三者功能于一体。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借助基础性问题提出和发展性问题提出,围绕“以‘问题提出’为教学手段,架构教学活动;以‘问题提出’为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能力;以‘问题提出’为评价工具,分析学习效果”的教学实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格助词有许多共同的用法,但是这些共同的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它们用法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本身的性质的异同,但同时与连用的动词的性质、意义也密不可分。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共有者、比较的对象、基准以及动作、作用的结果的时候,它们的异同表现在连用的动词动作主体的心理、事物的主客观性等等方面。当然,也有一些完全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