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晶 《课外阅读》2011,(11):184-18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声的世界”的第一节,是全章的重点,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教材首先安排了四幅与声音有关的图片把学生带到声音世界中,创造出声的情境;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声音传播”,学生利用手边物品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并应用这一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声现象。  相似文献   

2.
敖莉 《四川教育》2000,(10):31-31
一、引入课题1.[放录像:瀑布的动态画面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整体感知瀑布的雄伟 壮丽。]师:说说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让我们再次来欣赏瀑布的壮美,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两个问题:a.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欣赏瀑布的哪个方面?b.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瀑布的?[演示CAI课件:瀑布声、色、形的三幅图,同时,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弄清作者是在远处听到瀑布声音,近处看到瀑布的颜色和样子。]过渡语:接下来,我们随同作者一起来欣赏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  相似文献   

3.
重塑学校的声音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乍听"声音景观"一词,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在美丽的大自然、优美的城乡环境中那些让人流连忘返的声音和音乐.的确,"声音景观"简称"声景",起初是指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随着听觉文化研究的深入,"声景"一词更多地被理解为人们生活中的声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声乐欣赏是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内容。欣赏声乐作品有两部分内容,就是对音乐和歌词的双重欣赏,重要部分还有对歌者声音的控制、处理,情绪的表达,感情的运用等等。歌者不但要完美地阐释音乐的旋律美,更应该把对歌词的理解融进音乐中,达到一种完美的融合,这样歌曲才有生命,才有活力。利用审美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审美观念,在欣赏声乐中能够自觉感受旋律性美、歌词韵律美、自然美、咬字吐字美、声音美、情感美、表现美等。  相似文献   

5.
课时:1课时教学年级:三年级教学内容: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2.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材料再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积极参与即兴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6.
课时:1课时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2.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材料再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积极参与即兴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 一般说来,英语拟声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用来摹仿事物的声音而不代表发声物本身的词,如:click,bang,tick-tock,clip-clop等。第二类是既摹仿事物的声音又代表发声物本身的词,如:cuckoo,ping-pong,meow,moo等。第三类是指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的词,即某一字母本身的发音能象征某种概念、意境或气氛等,使人引起联想的词。如snake中的s音,会使人联想到许多事物的相类似的声音,比如风的“嗖嗖”声、水的“沙沙”声、蛇的“嘶嘶”声等等;如m是低沉的鼻音,可象征蚊子的“嗡嗡”声、昆虫  相似文献   

8.
摹声的妙用     
<正> 摹声就是摹写声音的修辞方法。它把事物说得形象生动、维妙维肖,给人一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感觉,也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举几例供同学们欣赏:  相似文献   

9.
浅谈音乐游戏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儿童接触音乐作品、参加音乐活动无疑有三个最直接的目的:第一,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  相似文献   

10.
这种阅读就是利用录音、影碟等设备听赏文本的朗读和点评,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性的自我声音模仿教育,边欣赏边模仿边体验,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是一种白娱自乐的潜在的表演形式;没有读就没有理解,然而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集体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一门注重体验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源自声音。教师构建有活力的音乐课堂,不可忽视课堂中的"好声音"。音乐课堂中的"好声音",是师生之间相互肯定、教学相长而激起的赞美之声,是学生乐于参与、体验、表现音乐而抒发出的欢笑之声,更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差异的声音"的教学情怀体现,还是教师巧妙利用课堂中"意外的声音",生成有效课堂资源的教学机智表现。  相似文献   

12.
这种阅读就是利用录音、影碟等设备听赏文本的朗读和点评,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性的自我声音模仿教育,边欣赏边模仿边体验,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是一种白娱自乐的潜在的表演形式;没有读就没有理解,然而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集体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一个充满声音的特殊场域,课堂声景是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声音景观。让课堂声景成为直抵儿童内心的一道风景,是课程教学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明确声音景观内涵、阐释其教育意涵的基础上,基于声音景观视角,对课堂中声音被抑制、遮蔽乃至强权控制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组课堂声景设计的参考策略:加强声景教育,提高师生的声音及声景意识;建立声音与其他环境要素的有机联系,构建课堂大环境;建设听觉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课堂声景。  相似文献   

14.
杜花 《考试周刊》2007,(33):30-31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一是教学与审美的结合:1.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2.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二是色、形、声的结合:1.声音创造美,2.画面创造美,3.色彩创造美。  相似文献   

15.
<正> 电视教材是根据教学的要求用图像和声音来表达教学内容的。画面是指静止的或活动的景物的影像,声音包括:解说、音乐、音响效果声等,在电视教材的各种声音中,解说“是只唱主角不演配角的,只要它一出场,其它声音就必须让路。我们可以把效果声、音乐声压低来突出解说声,却不能压  相似文献   

16.
笔者听到一堂高潮迭起的艺术课《生活中的声音》,我们不妨来重温其中的几个精彩片断。 “万音齐鸣”—— 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声音,你能制造与众不同的声音吗? 于是整个教室沸腾了:拍手声、跺脚声、笔敲桌子声、凳子砸地声、翻书声、唱歌声、口哨声、呐喊声……学生们个个竭尽所能地制造着与众不同的声音,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声音的海洋。 “骏马奔腾”——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英语和肢体动作模仿小动物  相似文献   

17.
一、恰当使用录音 ,解决用言语难以表述的问题《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 ,诗的第一节写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在讲这一节时 ,学生一读完 ,我们就提问 :“为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学生答 :“因为瀑布的声音非常大。”但瀑布声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有多大 ,还是不清楚。我们接着说 :“让我们来听瀑布的声音 ,再想一想它像什么?”然后放录音 ,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啊 ,原来是这样的!这么大 ,这么有气势 ,这声音到底像什么?学生会利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痖弦《秋歌——给暖暖》“七月的砧声远了”一句中的“砧声”,课本注释为“在石上洗衣捶打的声音”。这个注释容易让人把“砧声”理解成如农村女子在河边洗衣,把衣服浸湿放在石头上,用木棒棰来捶打发出的声音。如果是这种声音,那么四季都能存在,为何成为秋季特有的诗歌意象之一呢?其实,古典诗歌中的“砧声”原意与之相去甚远,且意蕴丰富。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通过具体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建立审美观。本文以"走进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世界感悟生命中的真善美"为主题的阅读课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欣赏作品,培养审美感受力。一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包括所描绘事物的形态、颜色、声音,人物的肖像等。  相似文献   

20.
我们大家在欣赏动听的歌曲时,能够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自然最优美的声音,这声音源于人的本身,是气息通过声带振动而产生了声音。歌唱的声音是由呼吸的支持而发出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有了好的呼吸,就有好的声音,也就能产生气声语言,气声和语言相互联系,是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