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修辞很讲究锤炼词语,即古人说的“炼字”,锤炼词语可以从词的意义、声音、语体、感情色彩等方面入手。这里,我们就感情色彩词语的修辞效果来谈谈。人们历来很重视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词义的组成部分,表示赞许、褒奖、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表示贬斥、厌恶、憎恨、蔑视等感情的词叫贬义词。人们在说明客观事物或现象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准确地挑选感情色彩词语无论在状物写人、说理论辩中都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古人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尤其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无不倾注作者深厚、真挚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语言差异的影响始终存在。英汉翻译时,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语言表达法的不同,可译性总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英汉语言修辞性词语的选择、词语的语义色彩、情态与语气是造成英汉翻译可译性限度的几个主要方面。认识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探索两种语言在深层意义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是提高英汉翻译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江宁 《阅读》2011,(9):42-43
颜色词语是一条贯穿语言王国的彩虹。而语言中的颜色词除了表示大自然的绚丽色彩外,同时也体现着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马桥词典>用词语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是一部充满语言文化学色彩的小说.本文借鉴罗常培先生<语言与文化>的写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解读<马桥词典>,归结出韩少功的语言宿命、语言伦理、语言辩证法以及韩少功对词义的诗意散发、韩少功对马桥的文化重构、韩少功将语言(词语)引入意义阐释的无尽之途等六点结论.  相似文献   

5.
由于俄、汉两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对色彩词语的理解也就不同,反映在两种语言中就存在文化蕴含意义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色彩艺术就是通过对色彩的描述,在人脑中唤起逼真明晰的立体视觉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者根据作品主题和意境选用相应的色彩,通过色彩的描述来深化主题,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同时通过对色彩的描述还能深层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命运,起到有效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  相似文献   

7.
"土豪"这一旧词再度复出,成为2013年下半年极为流行的网络词语。从"土豪"一词的本义及引申义、语义、感情色彩、语言规范四方面对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龙应台的散文《目送》作为切入点,从形象色彩性来讨论龙应台文章的语言特征。从三个方面入手:绚丽的色彩、亲贽的话轮、"超常化"的用词可以说明这些语言特征怎样铸就了龙应台语言文字透露的暖暖情意。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复合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不同民族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负载.翻译必须注意文化负载并讲究译法.文化负载表现在词语内涵及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宗教词汇的差异、词汇空缺、习语上的差异、风俗习惯用语上的差异、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等等.对负载文化的语言的主要译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音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解释法、空缺弥补法、套用法、具体法、抽象法、转换法、改写法、替换法、求同存异法、归化法、异化法、等等.此外,还有语篇、文体、音韵等方面文化负载上的差异及其相应译法种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敏 《职大学报》2015,(2):62-64
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内蒙古草原歌曲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动听的旋律打动着亿万听众的心。  相似文献   

11.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12.
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与《天堂与地狱的婚礼》这两部诗歌的跨媒介叙事主要以文字与图像作为其想象力的载体,反映了人的心理与图像意识,而他诗人/画家的双重身份对读者/观者的艺术欣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他的图画式重复原则通过“感官字母”与“斜体书法”等手法对诗歌进行视觉空间化处理,揭示了这两部诗歌中文字与图像所叙述的内部对立与融合等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美国留学生汉语口语的生造词汇,可以研究出留学生运用汉语时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转换的思维过程。我们认为,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正在尝试摆脱母语的控制,建立目的语词汇系统,但是两种语言的构词规则还处于胶着状态。在创造汉语词汇时,学习者通常从事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调出目的语的语素,再按照母语或者目的语的规则叠加,组成新词。  相似文献   

14.
也谈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评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字本位”理论对汉语研究虽有非常有益的启示作用,但它的立论依据和推导过程是否完全符合汉语实际,能否解决汉语由于基本结构单位不易确定而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却使人产生疑问。为了区分书写单位和结构单位,最好还是用两套术语来表示。作为语素的“字”在汉语里是现成的,而“词”则是从句法结构中分析出来的,因而“字”(语素)是备用单位,而“词”是使用单位,二者为实现的关系,“字”(语素)进入一定结构里才可以看出它能否成词,在不同结构中有可能形成几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山阴方言口语中仍保留和使用着不少元明时期的词语,有的古今词义、词形基本相同;有的在口耳相授的过程中形式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异,形成了同义变体;有的词义有所扩大。文章择释一些有特色的词语,并举例说明用法,以期为晋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比较名词和量词的修饰语发现:南部侗语的量词不能作修饰语,只能是中心语。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近些年不断受到质疑,来自语言象似性的研究是最大的挑战。象似性的多种原则体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其中的标记象似原则是词序排列、语用分析、文体分析中的重要认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从重音计时语言和音节计时语言的特点入手,对英语节奏和汉语节奏的特点、模式以及功能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英汉语节奏特征的相似性使节奏在两种语言中同时对音长和语速产生影响,英语节奏的特征对句重音的分配和词重音产生调整。  相似文献   

19.
语言单位问题是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字本位"理论的提出正是基于否认汉语"词"的存在这个前提。词的问题客观上已经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因此,站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从"词"的心理现实性等方面讨论汉语"词"的问题,并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字""词"关系、"词"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序是句子结构成分的线性排列规则,它体现词语(符号)之间的关系,是言内意义在句法层的突出表现,对于正确表达和理解属于不同语系的英汉两种语言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语序差异,帮助中国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