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中的三个疯人形象是真的疯人,他们绝不是清醒的正常人,也不是假扮或别人栽赖的疯人,这应当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但我们不应当把鲁迅小说中的"疯人族"恣意地扩大,这并不符合鲁迅小说的实际。此外,鲁迅研究界存在对鲁迅小说主题与人物的无端拨高、美化乃至神化的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3.
库切被大多批评者指责为逃避现实,缺少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库切的非传统现实主义的倾向与他的历史观有关。在《等待野蛮人》中,库切通过老行政长官的觉醒和自我救赎向读者展示了文明内部的分化瓦解,同时通过突出他者在帝国历史中是被忽略、被压抑和失语的,揭露了历史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的控制,从而解构了大历史的权威和神话。小说同时反映出历史循环的观点,从而展示了作者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及该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为存在"概念入手,指出"自为存在"可由"表世界"和"里世界"二者共同构成。运用这一理论深入剖析《小城畸人》中"畸人""存在"的本质,并援引萨特"自欺"理论解读"畸人"的解脱方式:通过"自欺"逃避自我,通过"欺他"强迫他我,从而揭示"畸人"并不"畸",而是入世者真实存在的心理写照。  相似文献   

6.
林斤澜毕生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发表于新时期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迥异,被称为"怪味小说"。《矮凳桥风情》的创作扎根于民间,以民间价值立场叙写普通人的命运遭际。林斤澜将温州文化中保留的原型形象与人物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相结合,以通俗典雅的方言土语与普通话相结合,做出了小说语言回归母语的努力。地域色彩浓厚的形象与原始而别致的小说语言,促成了作品充满文化意蕴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自1991年《在细雨中的呼唤》进入到他转型后的新时期,无论认知角度亦或叙述方式都有些改变。本文以他的后期作品《在细雨中的呼唤》、《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来分析他创作时以平和的方式来缓解苦难,及面对灰色世界时他表现出的一种虚妄姿态。  相似文献   

8.
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一转换中不同的媒介呈现形式需要不同的符号表达,这就要求导演将小说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电影中的影像符号,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要完成从文字符号的解码到影像符号的重新编码这一过程。文章以电影《色,戒》为例分别从小说语言的解构与影像语言的重塑这两大方面入手解读电影《色,戒》之于小说《色·戒》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9.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是典型的后殖民作家。他的小说一贯的主题就是关注主流话语之下的个人叙述,关注被压迫者的痛楚与心路历程,努力发掘被历史宏大叙述所掩盖的个人历史,进而反思殖民者的"自我"与边缘化的"他者"之间的关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就是其中一部检视殖民关系、抵制殖民主义的力作,本文对《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后殖民主义困境精神的体现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晚清谴责小说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作为小说点睛之笔的儒者形象生动再现了晚清时局变迁中的名士凋零。本文通过对《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两部小说的文本细读,揭示真儒、假儒、迂儒与侠儒等四类儒者在社会情境中的地位异变,力争发掘晚清小说作家群体借用"实用主义"儒者形象所建构的时代隐喻。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学最早且最重要的主张。本文将论述,"兼爱"很可能是由墨子弟子,或是后世墨者所提出。《兼爱》上、中、下只是"兼爱"概念的出发点。这个看法的依据是:《兼爱》上的作者把墨子"爱人"的劝告解释为"相爱"或"兼相爱"。《兼爱》中则将其发展为"兼相爱、交相利"。直到《兼爱》下,"兼爱"这个概念才首次出现。"兼爱"这一概念的成熟,则完成于《天志》三篇之中。我们能发现,"爱"在十论诸篇里,历经了一个概念演进的过程:从"自爱"发展为"相爱",再进一步演变为"兼相爱",最后到无条件的"兼爱"。在这一演进中,被改变的并不是"爱"本身的内容或性质,而是所爱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李萱 《职大学报》2011,(2):1-3,52
在当代女性小说文本中,有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较为常见却又特殊,她不是对人物的简单描写刻画,而是通过女性人物与其"梦幻"镜像之间的对比、映照来凸显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内在矛盾和精神成长。在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梦幻"镜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学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小说《碧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作为小说基本框架,利用两种不同的叙事层次将故事再造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文本,创造了另一种讲述童话的可能。本文从叙事学中的虚构模式及叙事层次理论角度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展示这两方面的融合如何将简单的寻夫故事解构成为更富有深度的社会批判作品,从而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在父权社会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兼容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我认识。作者通过对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挖掘了形成华裔女性自我身份危机的最大根源,使读者意识到,只有消解了东西方的文化对立,才能重新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16.
埃尔热是比利时的著名连环画家,他的作品《丁丁历险记》受到各国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对《丁丁历险记》中《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进行分析,用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方法解读埃尔热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会更好地理解比较文学中形象学范畴内的异国异族形象并不是对他国现实的复制,而是加入了文化的和情感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表现[1]。  相似文献   

17.
《烟草和魔鬼》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文章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剖析文本中的他者西洋形象,分析作者塑造西洋形象的方法,阐明他者形象塑造的时代与个人原因,最终阐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借古喻今,表明日本明治维新后,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洋文明浸入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的哥特小说《黑猫》和《泄密的心》在继承了英国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内涵扩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坡的小说中,由于叙事视角的变化,使作品在更多的层面上呈现出情节的丰富和人物的多变;对纠缠于极端矛盾中的人物内心的深层挖掘,又使作品专注于对心理状态和心智之间的相互转变的探索;在达到一种"效果或印象的统一"的同时,更使作品隐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19.
关于达吉雅娜的女性主义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为女性主义理论作了一次诠释。女主人公达吉雅娜这一形象的前后变化证明了"女人并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这个诠释过程以达吉雅娜与叶甫盖尼·奥涅金关系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她最初不被奥涅金接受,是因为她还没有变成社会主流话语中的"女人";后来,她所以被奥涅金接受,是因为她已经完成了变成"女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非诚勿扰》自登陆江苏卫视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火爆荧屏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档综艺节目,而是一档从客观环境反应当今社会下中国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节目。节目中的第三类女性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们并不刻意以"男人之悦"的标准来装扮自己,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家面前。第三类女性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在家庭生活中国她们力图追求家庭和工作的兼备状态。本文力图从第三类女性在综艺电视媒介中的角色地位,挖掘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下,婚姻中第三类女性应如何进行的定位,并探讨这种话语权下第三类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