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王阳明用寂和感表示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寂即是指自在存在,感相当于自为存在,这与萨特的存在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思想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思想具有很大区别.主客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基础是寂,这对雅斯贝尔斯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萨特美学因其以个性生命体验,关心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发展趋向被界定为非理性的美学。萨特将意识还原到前反思的状态,运用现象学方法揭示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反映人的主观心理状况,使他的美学处处闪耀着感性的光芒。但是其有关自为何以可能与自在相遇及文艺功用观的思想,表明他仍然没有摆脱理性的束缚。其美学也仍然保持着浓厚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同其他存在主义者一。,萨特把人的问题。做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认为人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存在,主张由人本身出发去理解人,去揭示世界。因此,他的哲学就是“人学”,然而,萨特所理解的人的存在,是孤立的个人的存在,又归结为非理性的纯粹意识活动,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去解决一切哲学问题。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前题。在萨特由人的主观性,即纯意识出发的存在主义人学体系中,关于人的自我造就和个人自由的理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萨特认为,人最初只是作为纯粹的虚无而存在,人具有的各种具体特质和规…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毕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以“自为”为哲学出发点,论证了本体性基础上的自由、绝对化的自由以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问题。虽然萨特的自由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提出了人的责任等一些具有价值的思想,但由于他的自由论是建立在根本错误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所以不能给人们科学的见解和指导,而只能是误导人们陶醉于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化之中,使人陷入迷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萨特的经典剧作《苍蝇》对于古希腊神话的改造入手,揭示40年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早年"孤独的人"的自由观的超越。此时他关注个体与群体、思想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行动与介入,并强调自由与承担责任的不可分离。认为这一发展乃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自觉的影响,其无神论的思想以及积极介入生活的主张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基本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揭示小城镇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珥状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恶心”,“虚无”和“自由”思想阐释小说集所表现出人在工业化环境中被异化后的内心扭曲的“畸形”状态.传递出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萨利赫通过追寻主人公穆斯塔法.萨义德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在其小说《北迁季节》中建构了流放的母题。主人公穆斯塔法流放的过程就是他寻根的过程,他的流放充斥着重重叠叠的矛盾与冲突。流放的最终结果,表征了萨利赫对"流亡知识分子"作为世界人存在的艰难探索和意识,这与爱德华.萨义德对知识分子流放的态度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受到了亨利·伯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过安德森的这部小说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伯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伯格森认为唯有直觉才能窥视到生命的本真:安德森作为一位精神世界的探索者也坚持通过直觉获得事物的本质.而伯格森的"绵延"理论则是对小说里畸人们深邃而斑斓的内心世界的注解.作为人类智力的产物,语言囿于作为现实世界的标记,在表现精神世界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困境.这也是导致畸人们"失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萨特是20世纪50、60年代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理论独具特色,他的文学作品也居于重要的地位。从自然主义的角度以表里兼具的真实感、环境对人的制约及促动和文学的实验性三个方面来解读萨特的“处境小说”。这能深刻感受到萨特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真实的困境中所试图超越的归限、在选择中走向对自我的追寻,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读解萨特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2.
青年尼采关注荷马问题。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学》,探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尼采在1872年准备写作《荷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开始的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是有一种文明的日神精神作引导,前荷马世界是没有竞赛精神的令人恐惧的深渊;青年尼采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  相似文献   

13.
"思无邪"是孔子对于《诗经》诗品的总体概括。孔子的意见有其所本,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在极为实用的现实动机基础上依据个人的经验对文本所进行的一种主体"误读"。在承袭孔子意见时,后世解读者对于"思无邪"往往进行了进一步的道德化处理,将其和"诗言志"或"文以载道"并置并确立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从而于批评的内部制约了中国文学可能的新变。传统文论进行现代转换,以今天的眼光观审,孔子的"思无邪"认知最起码有如下三点可作当下思想资源:一是宽容精神;二是节制要求;三是创造性强调。  相似文献   

14.
以高水平教练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训练的实际以及其所处的全局出发,运用系统的观点对高水平教练员所需知识,以及教练员知识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构建了由"学科内容知识"、"学科训练知识"、"训练情景知识"、"工具性知识"构成的新的高水平教练员知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贾翔 《职大学报》2013,(4):16-18
方方对她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和两性关系中的男性形象的虚伪和丑陋进行揭露后,又对男性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她的作品在展现女性主义的同时,毫不掩饰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男性的虚伪、怯懦,用"第三性"的视角来审视男性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和情感表现,对传统的男权世界给予了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16.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及统计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世界女子跳马两跳动作的编排特征与趋向。发现:2009年新规则下的世界女子跳马动作的编排与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第2、第4和第5三个动作组的高价值动作上。其中,以“向后推撑”并具有“5.8分以上”D分价值的第4组动作,分别结合“向前推撑”且具有“5.6分以上”D分价值的第5组、或第2组动作,是当今世界优秀跳马女选手搭配两跳动作类型所选择的主要倾向特征;完成“向前”和“向后”不同“推撑方向”上的两个“6.5分以上”的高价值动作,将是顶尖优秀选手发展的重点;而强化落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将是众多优秀女选手倍加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安徒生的《丑小鸭》详尽地展示了人性的顽强,赋予了我们克服人性弱点的.勇气。在命运的沉浮起落中,它于悲情中升腾崇高,于平庸中发掘奇特,于坎坷中蕴含品性,是人们追求真理、理想“光荣的荆棘路”的人生写照,是世界上奋斗者的“共名”词,解读这一形象,从丑小鸭的生存策略到所引发的“共名”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奋斗的现实参照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