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美文化由于受到不同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宗教、民族和文化特色。沈从文和福克纳,两位中美同时代蜚声文坛的文学泰斗,他们的创作分别立足于"湘西世界"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分别在代表作《边城》、《喧哗与骚动》中致力于挖掘、揭示并展现这两个世界所蕴含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质,为读者展现出中美文化截然不同的两幅画卷。  相似文献   

2.
湘西南是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方言情况较为复杂又缺乏深入研究的地区。语言接触、历史移民、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湘西南地区方言情况歧异纷呈。位于沅水上游的靖州自古为“蛮夷腹心”之地,相比沅水中游的辰、沅二州,位置偏远,交通闭塞。靖州方音在湘西南范围内最接近官话,官话化程度反而高于辰、沅二州。以往的靖州方言调查研究因田野调查等工作的不足,仅停留在共时层面语言现象的静态描写。以语言接触为视角,梳理清代至今湘西南靖州方言的文献材料与研究成果,并与湘西南地区方言研究整体情况进行对比,发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对靖州方言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以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载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美好世界。走进沈从文所描写的这个世界,我们会为它描绘出的山山水水、自然风光所陶醉。这与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特殊环境密不可分,从分析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环境入手,探究其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物研究学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特殊历史时期湘西人民生活的平淡而又朴实的描写,让读者跟随作者走的表述走进"边城"湘西的独特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之中。翠绿的湘西河水、质朴的吊脚楼以及连绵的青山与一位老人、一个小女孩和一条狗就是一幅生动的湘西民俗画。小说自始至终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社会的变革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时代变革、人情转换都充斥着整个湘西边城,各种冲突叠加五味杂陈,更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著名小说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语言独特鲜明,富有诗意,吸取了湘西地区方言,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习俗与文化。本文尝试结合小说文本,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军事体育外训课堂教学在师资上是以"教员+译员"的模式进行,教学语言是以"中文+外语"的形式出现。通过从翻译学的角度来探讨在外训军事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的应用,认为军事体育教学语言的表达和应用应该受政治、文化大环境和设置该门课的目的所指导,教员和译员应该对所用教学语言达成默契和共识,译员在特定情况下可对教学语言进行调和。最后提出了该方向对外教学语言的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学习。该学说阐明了语言的生活性、实践性和规则性等特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将这一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理论的探讨中。笔者认为,"语言游戏说"也可以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给教学工作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8.
庄子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发现了语言的局限和困境以及语言的痛苦和快乐,同时还在于他以极大的勇气用他并不信任的语言去言说无法言说的"道",即"言无言"。以"三言"为代表的诗性言说方式对中国文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最终构筑了中国文论的诗性体系,使中国文论具有了强烈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时间上观察,《边城》并非完全居于理想未来的时间段,它没有"凝固"在某一时间点上,而是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的动态演变,"湘西世界"发展的印迹在其间得到缩影式的展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文化思考也融铸于其间。  相似文献   

10.
释意派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译意,应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本文以释意派理论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释意学派理论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探讨了在汉英口译实践中培养"脱离原语外壳"、语言转换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赵飞 《江汉学术》2011,(6):19-23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实行课改以来,出现了"对话"这一名词。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语言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社会服务中一方面向公众传递资讯和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语言保护"、"语言和谐"等语言政策和语言战略。笔者从事意大利语语言教学工作,近年来在国外进修期间收集过意大利、瑞士两国广播电视领域的相关资料。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想从语言政策的角度谈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策略的想法,以欧洲多语种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案例为参照,简要分析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策略中的几个问题,旨在为我国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策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有别于批判现实主义和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叙事传统,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以匍匐式的写作姿态、对原生态的乡土世界的尊重和理解、对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的运用,构成了独特的乡土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6.
"爱与死"主题贯穿于沈从文情爱小说的始终。沈从文常说"爱与死为邻",爱与死在其情爱叙事中是联结在一起的,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沈从文之所以热衷于"爱与死"主题,这与其早年的传奇经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和湘西文化风情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火"车》为例,从北京话的运用、短句子的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式的巧妙运用、核心词语的反复使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从中一窥老舍先生驾御语言的杰出功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探讨集中于从宏观的角度转述、解读和阐发西方变异社会语言学派提出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果:一、从语言的本质出发,阐明语言变异研究的价值;二、从语言研究科学性的角度阐明了语言变异研究的重要性;三、对"变异"与"变化"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岑泽丽 《职大学报》2012,(6):27-30,60
毕淑敏小说以生命与死亡为常用的创作主题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她的多重职业背景也使其小说带上了"职业化"的语言色彩。她的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富含哲理、简洁凝练、善用修辞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试析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白小兰一、语言交际能力及结构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以下简称《大纲》)那么,何为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简言之,就是运用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