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论述了近现代泰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是佛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日趋政治化;二是佛教教育逐渐现代化;三是佛教内部改革运动不断掀起,力求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俄国教育在彼得大帝(1682—1725年)统治时期开始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在国家需求的导向和北方战争需要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教育世俗化的变革: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学校的管辖者,世俗知识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会学校也开始世俗化。俄国教育世俗化,作为现代教育起步阶段的影响有进步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俗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英国学校价值教育始终在世俗与宗教之间谋求平衡,在统一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的交替中循序渐进,逐步形成了平衡、整合、渐进的发展模式,并在总体上呈现出宗教性、多样性、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6.
英国都铎时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大学教育在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发生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管辖者,世俗子弟成为大学学生的主体,世俗文化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浸润,宗教改革的推动,国家需求的导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大学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是积极的,它带来了大学制度的变革,顺应并引导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勃兴。  相似文献   

7.
佛教经典的世俗化,是唐宋敦煌世俗佛教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点之一。因此成为认识和研究敦煌世俗怫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唐宋敦煌佛教经典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范围的宽泛化;2.价值功用的世俗化;3.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以上三点,形成了敦煌世俗佛教经典及其使用和流行的特殊体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由于它大大突破了正统佛教的经典范围、使用目的和传播方式;促使佛教经典进一步贴近人生,进一步面向世俗,进一步靠拢社会;冲出了佛教经典超脱世俗的藩篱,赋予佛教经典新的活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8.
与全盛时期相比,中国传统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明代虽然进入衰落时期,但是却呈现出另一种特征,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从这个角度说,明代的宗教对民间世俗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全面、细致和深刻。这一影响充分地反映在明代民间日常生活中流露的宗教情结上,体现在明代宗教仪式、宗教场所职能的世俗化和宗教语言的生活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泰国公民教育不仅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方平等自由的民主理念.佛教教育在封建时代占主导地位,起到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在西方民主思想引进之后,两者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泰国特色的公民教育.两者在公民教育的理念、目的和对象上虽有区别,但本质上并无矛盾.总体来看,泰国公民教育遵循西方民主教育的模式,着重强调民主意识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佛教则提倡兼爱、平等、自由,在道德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影响公民意识.佛教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都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填补了理论与实践、城市与乡村的教育鸿沟,最终实现两者在公民教育上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0.
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了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世俗化的教育打破了罗马教会的教育垄断权,致使教育权力转移到世俗国家手中,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受近代泰国"泰体西用"思想的影响,其高等教育自起始阶段就十分重视:在保证国家独立自主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东西。其本土化措施有:保证泰语的教学语言地位,注重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致力于佛学的研究以及佛教的传播等。这些措施对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按佛典规定 ,尼僧一旦出家就应断绝尘缘 ,与世俗家庭的关系自然也不复存在。但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收集整理的唐代碑石和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证明 ,唐代女子出家后依然被视为世俗家庭的成员 ,并与家庭、家族互为依存。唐代尼僧可以住家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 ,死后亦可按俗法葬于家族墓地 ,至有“生归于佛 ,殁归于乡”、在迁化后葬归世俗家庭的现象发生。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古中国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启动和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和远程教育领域的办学者和研究者越来越积极地关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以整合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问题。本文试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教育: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理性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与理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忽视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非理性教育具有理性教育所不具备的特征,如重视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展,注重人文科学的培养,它克服了理性教育的不足,使我们的教育更趋于完整。两种教育的融合形成了符合时代精神、以完整人格的塑造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两者具有融合的可能与基础:两者同源共生;两者的出发点都指向人;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所以,二者之间具有相互通达的途径与桥梁。  相似文献   

16.
上海震旦大学是与圣约翰大学齐名的西方教会大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震旦大学从天主教大学逐步转变为一所世俗性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具有鲜明的法国教育特色,反映了法兰西民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一贯重视。震旦大学在学科设置上与法国传统学科的呼应、对本国语言的重视,政府和工商界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支持,是法国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传统,充分体现了植根于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禀性。震旦大学是近代中法教育交流史上的一项重要合作案例。  相似文献   

17.
何振岱因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信奉佛教。其佛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即世俗信仰的礼佛祈安;其二是与僧友多有交游,有诸多诗词唱和,常怀方外之想;其三是三教融合,以儒学戒慎修身为指归。何振岱的佛学思想,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Thanks largely to the work of Kabat-Zinn and associates ap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based practices have grown exponentially over the last decade or so,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psychotherapy and mind–body health. Having its origins in Buddhist traditions, the more recent secular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the basic notion of impartial present-moment attention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all aspects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t is argued that mindfulness practice has much to contribute to the neglected area of affective education in the UK system and that – in addition to 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crucial sphere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 it can also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more gene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reference is made to research studies of mindfulness-based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America and Britain.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中美教育比较,没有孰优孰劣,其目的是要保持自己传统的优势,找出自己的弱点,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构建我们需要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