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受众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前所未有地被放大,网络受众的主体性正迅速展开,政府网站受众的主体性也在不断发展。促进政府网站受众主体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由于人是价值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网络自制视频节目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影视形式。网络自制视频节目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对于激发受众的主体性具有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了腾讯视频的自制节目《你正常吗》为研究案例,采用文本分析和问卷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该节目的受众主体性、自我认同以及对节目的认同等问题展开研究,揭示了该节目的受众收看特点,从而论证了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的文本与受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史云华 《新闻世界》2009,(9):150-152
随着媒介景观的不断演变,网络受众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摄影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摄影博客中,网络受众以更具个性化和风格化的方式参与网络传播。通过观。展/表演的方式,网络受众在网络空间中以更具目的性的视觉呈现,来传递和建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以此观照自我。  相似文献   

4.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技术和资本力量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景观,其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模式和视觉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尤其是受到疫情的影响,网络直播带货更是2020年的最大"风口"。本文基于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视角,探讨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形态作为一种景观呈现形式,如何加剧了景观的弥散与渗透,其火爆背后的表层和深层逻辑如何,技术支撑和资本运作下网络直播如何塑造景观以"迷惑"受众产生消费。  相似文献   

5.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6.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网络自制剧是新媒介环境下的新兴视频节目形态,它以题材广、节目短、易播放和持续更新的特点获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网络自制剧在建构人物的过程中以个体的主体形象为重点,塑造了众多代表普通大众、特征鲜明的个体人物。网络自制剧的制作中,逐步凸显了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通过对主体形象的建构,引起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网络受众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受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 ,得出以下规律性结论 ,网络受众呈现大众化 (“平民”化 )趋势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 ,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 ;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 ,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9.
黄时进 《新闻界》2007,(5):58-60
通过对媒体变革对科学传播受众影响的考查,本文认为:伴随媒体变革,科学传播实践中受众主体性的嬗变,是一种非线性的、螺旋式地不断发展和进步,是科学传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贺一鹏 《新闻世界》2012,(6):126-127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传播实践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实践的两个关键环节——传者和受者的变化最明显。鉴于此,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曾提出新型的受众观——生产性受众,强调受众的高度主体性和能动性。虽然初期受到诸多质疑和批判,但其后的传播实践却印证了其合理性。特别是网络传播中,受众主动性的边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被突破。本文就来讨论生产性受众在互联网发展到微博时代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前所未有的能动性以及被微博特性所束缚的被动性。  相似文献   

11.
当下的网络受众及网络传播呈现出主体性、匿名性、身体缺场等特征。本文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对包括网络信息使用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网络社会参与素养等三个层次在内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受众是网络世界中交往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网络传播主体和受众二者的统一。当前学界中对于网络受众的存在问题的研究一直缺失。本文从网络传播的本体问题——网络受众是一种存在出发.通过考察网络受众的抽象概念和具体现象.对网络受众的存在做出认知和定义。  相似文献   

13.
刘艳  童婵瑶 《新闻世界》2008,(12):131-133
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孙强 《东南传播》2023,(8):67-71
约翰·费斯克关于游牧式的主体性观点,主要源于德赛都的文本游牧理论。对于约翰·费斯克游牧式的主体性思想解读,可以从思想溯源、理论的内涵、生产实践、理论指涉四个层面予以解读。在电影文本领域当中,电影受众会不断地去调整自身的社会从属关系,来构筑其日常生活实践的空间,并参与电影话语叙事的体系中来,以此来寻求生产文本意义的快感愉悦。电影受众的主体性策略行为主要表现为:掌握现有资源、善于应用规则、改变话语叙事方式、视觉形象消费。电影受众的主体性策略,最终指向的是约翰·费斯克所看到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潜在进步性。游牧式的主体性思想价值性在于,肯定了电影受众在主导观念面前的不妥协性、创造性、积极性。但是,这种乐观主义倾向低估了收编策略对潜在进步效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15.
程涓 《新闻爱好者》2008,(11):63-64
人类社会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技术都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且推动了社会交往手段的升级和交往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交往正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而大学生群体是目前网络媒体的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整合定性与定量的舆情研究视角,统一多模态研究对象,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观点测度,可修复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裂痕。[方法/过程]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对网络舆情信息受众、受众观点测度的内涵进行诠释,就网络舆情场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逻辑关系加以辩证讨论。[结果/结论]提出网络舆情场内舆情受众观点测度机理和具体测度路径,为后续网络舆情场中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多维度信息受众观点测度,受众认知规律发现,网络舆情监督和管控限制等层面的研究做相应铺垫。  相似文献   

17.
胡晓 《视听》2016,(7):58-5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对18-22岁青年受众观影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青年受众的电影网络宣传信息接触频次和观影频次都较高,超过99%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有1次接触电影网络宣传信息;(2)青年受众对网络中的大众影评信息的认可度较低,对影评的真实性也大多持怀疑态度;(3)熟人影评对青年受众的观影行为影响较大;(4)宣传片是青年受众最乐于接受的电影宣传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着多媒体、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正呈现出令人目眩的速度和景观。新闻网站、虚拟社区、网络游戏、数字报纸、博客、播客、维客、电子书、IPTV、网络电话……新媒体不但有力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技术特性和存在方式,而且也通过混杂与交融形成更加复杂的媒体文化现象。如IPTV跨越媒体界限将网络文化元素输入电视的文化圈层之中。电视受众被网络化,电视和网络舆论连通与接驳。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与传统媒体下的表现有相似的部分,也有很大不同,有着信息时代鲜明的印记。面对频发的网络事件,网络受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受众也更加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事件,来研究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量化展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之间的观点认知距离与情感归属,澄清其情感倾向性的形成脉络,为科学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切分舆情事项子话题,通过情感本体计算受众观点的极性强度,构建2-模的受众-关注焦点隶属矩阵和1-模的受众关系矩阵,并采用复杂网络可视化图谱对受众认知距离进行可视化展示,从网络舆情场的视角下阐述受众观点的互斥与耦合机制,描述受众情感倾向的形成脉络。[结果/结论] 对受众整体认知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受众加以区分,揭示真实情景中的网络舆情场力的作用特点,为舆情受众情感疏导工作提供实践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