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逑传》是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被率先选译成西文,广泛流播于欧洲,成为西方了解东方绕不开的参考读物。本文考察了帕西的《好逑传》首译英文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对译者的改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中英文学早期接触的英译特色,对改写参与中国形象建构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已逐步走向世界。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于2006年,2008年葛浩文翻译出版的英译本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对于这部巨著,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译界较少有人对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成功,从翻译角度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良好适应和选择。为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例,对揭示"译者中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南巡谈话》对我国的发展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南巡讲话》英译本有利于向世界传播邓小平理论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本文研究《南巡讲话》两个英译本中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在词汇层面讨论垂悬修饰语和"搞"字的翻译策略;二是在句法层面分析无主句、无宾句的翻译策略;最后在篇章的替代和指代方面讨论翻译理念.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注意力视窗的视角下分析对比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原著里位移事件的翻译,以探讨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最大程度的对等,诠释了注意力视窗视角对译者工作的重要引导作用。《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典籍的代表,在翻译的过程中,若是处理好纷繁复杂的细节描写,在某种程度上定能实现一叶知秋。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的《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中的《莺莺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与原作相比,林语堂翻译的《莺莺传》在人物和内容方面均有改动.在翻译时林语堂也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他的译本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外国读者理解.通过分析《莺莺传》编译策略,探究林语堂译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以期为中国传统小说英译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目前为止,他所有作品的英译本都是美国翻译家兼汉学家葛浩文教授来完成的。其中莫言《丰乳肥臀》英译本曾被美国汉学界认为"比原著写得更好"。基于此,本文对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实例分析,从而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医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医术语源于生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理论可以有效解决中医术语英译中的许多障碍,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医知识及中国文化。《红楼梦》中存在大量中医术语,这些案例对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中医术语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其翻译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论语》是国内外学者英译最多的典籍之一,在众多英译本中,蔡志忠的中英版《论语》漫画最为畅销.其原因在于蔡志忠以漫画形式将其中深奥的哲理明了化,即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诠释儒家思想.借助雅各布森的符际翻译理论,指出蔡志忠《论语》漫画中的图像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可以成为解释中国典籍外译的手段,从而引导我们对《论语》跨文化传播的多维度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其艺术性,也要兼顾其史料价值及文化事实.译者需要将这三点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诗经》文化传播的目的与意义.《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为传颂,受到中外读者喜爱,更有不少译者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蒹葭》英译本.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蒹葭》的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呈现《蒹葭》译作.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的翻译家来大显身手将中国古代的丰硕文化成果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本文试图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版本的英译的对比赏析来讨论研究古诗词翻译的特点,从而提高鉴赏和翻译古诗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功能目的论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翻译,撷取原著中经典因果例句,分别对禁忌语与自谦语、敬语作以讨论。从中看出该译本的翻译注重了保留和传播源语文字信息注重了宣传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分析《茶馆》跑堂李三的话语评价资源与意义,考察霍华英译本的翻译方法与质量。经分析,李三与掌柜夫妇的对话较为直接。与王淑芬的对话中,他先铭刻了他的负面情感,之后通过各种极差资源旗示他的负面情感,表达不满。他与掌柜的对话激发了负面情感,表现出愤怒与抗议。霍华译本保留了原文绝大多数评价意义,仅有三处评价力度减弱的情况,但瑕不掩瑜。研究表明,评价理论能有效指导中国传统话剧研究和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研究典籍英译至今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以《关雎》为例,选取的是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这三个译本各具特色,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也各不相同.基于此,结合模因论,分析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文化模因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谈谈方法》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1649)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影响巨大.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一直以来,《谈谈方法》在国内译本仅有诞生于2000年,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法译本。  相似文献   

16.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文章通过对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经行阐述,结合《老残游记》两种英译本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递中的不同作用。文章指出,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杨宪益夫妇倾向于使用交际翻译,以提高译本的可读性;而哈罗德·沙迪克则更多地使用语义翻译,旨在达到忠实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孙子兵法》英译本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描述翻译观为基础,通过对最有影响力的格里菲斯与林戊逊译本进行文本内对比分析,具体对照了两译本种种文本外影响因素,揭示了两位译者在翻译《孙子兵法》过程中的文本外影响因素及其独特的语言选择策略,从而从社会文化维度阐释了翻译过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牧歌式小说的代表,自1934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为多种语言,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边城》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其译本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而从中国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则更少。文章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视角入手,对照原作,对比分析了《边城》的金隄译本、戴乃迭译本以及金介甫译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戴乃迭译本保持原作的精神姿致,入于"化"之境界。  相似文献   

19.
苏童的小说《米》是英语世界读者广为关注的当代中国小说之一,英译者葛浩文对《米》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本文梳理国内学者们对《米》英译本进行的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文化与意象、叙事与隐喻、译者与读者方面阐述了葛浩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研究的方法、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Baker提出翻译普遍特征的六个假设,其中的三个被归纳为简单化、明晰化和规范化,并得到了后续研究者的不断丰富与证明。本文借此理论框架,利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对个人建立的《克兰福德镇》中文译本小型语料库进行检索并分析总结,得出这些译本存在的翻译共性特征之明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