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源是中国近代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出思想家,以往学术界关于魏源研究的成果可谓多矣,彭大成与韩秀珍同志的新著《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一书,却能在广取博览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囿陈见,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启示性与现实意义的新观点,为学术丛林增添了颇有价值的新成果.读罢全书,我认为该书有以下方面特别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2.
胡乐凯 《兰台世界》2016,(15):81-83
魏源在军事上建树颇丰,其军事思想蔚为大观。除了在诠释经典中点明军事的重要地位,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强军之策,其中尤为称道的是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他还提出了包括制度建设,淘汰冗兵,兵民相助等一系列的强军方略,这些思想与现代的国防建设主题相契合,对当今的军事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是《海国图志》"悉夷情"的结果,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可是历史没有给其提供展示的舞台。无论"调夷之仇国"还是"师夷之长技"都是《海国图志》为中国御侮图强提出的"制夷"之策,都是探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4.
魏源作为晚清思想家,编纂了时代巨著《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集中表达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011年出版的《海国图志》对魏源成体系的思想传播有重要意义.这些思想虽然存在特定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烙印,但对近代的哲学理论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实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功不可没,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谢丹 《新闻爱好者》2011,(11):125-126
19世纪中期,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出于绝对的文化优越感,不仅是清政府,包括绝大部分士绅依然还是以“天朝上国”的心态蔑视这群来自“蛮夷”之邦的“红毛鬼子”。而林则徐、魏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却开始通过译报了解西方这个陌生的世界.希望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6.
2000年第5期《读书》刊载了刘禾先生的文章《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文中谈到,清政府曾将外国人称为“夷人”。英国人最初对“夷”字的翻译有stranger(陌生人)、foreigner(外国人)等译法,而到了1830年,传教士郭实腊开始将“夷”字译为 bardarian(野蛮人)。这一译法,“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非同小可”,“因为‘野蛮人’的说法大大冒犯了刚刚暴发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面子”。从文章的内容揣测,刘先生似非研究历史之人,故本人亦不便对其各种史学观点妄加评论,只想就其中有关“夷”字及其含义谈…  相似文献   

7.
胡乐凯 《兰台世界》2017,(15):123-124
魏源作为晚清著名思想家,编纂了时代巨著《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集中表达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西方并向西人学习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各方面的思想等。虽然存在着特定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烙印,这此思想对近代的哲学理论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实学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当然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姚武 《兰台世界》2011,(12):71-72
1848年魏源访问澳门,写作了《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澳门花园听夷女弹洋琴歌》是近代描写澳门的诗歌名作,也是一份描写西洋音乐(包括西洋乐器和乐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与外国交流的历史来自秦汉,后数百年未曾间断。为便于两国交流而进行翻译工作的机构,却是自明始。明初建四夷馆以进行外文翻译和培养外文翻译的人才,一直延续至清朝。四夷馆培养了一批专注于译文的学生,促进了朝廷与外界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当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一炮打响娱乐界时,中国的脱口秀节目也开始大步迈进媒介市场。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现代娱乐脱口秀从模仿到借鉴一直到走出自己的品牌道路.让人们重新给娱乐定位。在传统文化日渐缺失的背景下,湖南卫视大型公德礼仪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初开先河,把娱乐与传统文化以一种新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相似文献   

12.
《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彭大成、韩秀珍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魏源与西学东渐》,读毕良久慨然。此著之价值,不惟其视野宏阔、史料翔实、笔力精深,更在乎其始终贯穿着一股反刍历史、指归现实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处于一种特殊的秩序体制——“宗藩”体制中,这种体制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夷夏之辨”思想衍生而成,但到了近代这种特殊的“宗藩”体制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契机,并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处于一种特殊的秩序体制--"宗藩"体制中,这种体制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夷夏之辨"思想衍生而成,但到了近代这种特殊的"宗藩"体制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的契机,并随着殖民者的入侵而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5.
四夷馆可谓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翻译学校,四夷馆的设立是当时明代社会各种因素的产物,无论它的发展变迁还是各种制度制定都与明代政府有密切关联。本文主要从明代四夷馆创办及其背景出发,管窥明代四夷馆中的学生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正>魏源(1794—1857),字墨深,湖南邵阳人,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实践者之一。年仅25岁便高中进士的魏源学识渊博、思想高远,他以"经世致用"为初衷,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清末洋务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作为"睁眼看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古老多民族的国家,很早就已经有翻译活动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不过其记载比较少,翻译人员的记载更是凤毛麟角。下面本文主要对明朝时期"教习译写番字"四夷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宇 《兰台世界》2016,(8):141-142
在众多少数民族图像中,云南的"滇夷图"独具一格、自成体例,与贵州的"苗蛮图"齐名并行,被誉为"云南各民族的古代生活实录"。本文介绍了"滇夷图"的由来、保存现状,并详细分析了它所具有的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释了Community Informatics(CI,“社群信息学”)的内涵和主要思想,认为它与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分享共同的兴趣与宗旨,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社区发展;与社区/农村信息化相比,CI之新在于,它以社群主义、网络社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当代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强调ICT应用中的社区振兴(或社区赋权)和社区参与.本文认为这些新理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对解决我国社区/农村信息化效益低下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也提出了与CI引进相关的其他问题,例如CI应该成为谁的视角和方法,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东渐”路径与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张伟  汪琴 《出版参考》2006,(3):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