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真实性的道德认识在道德的诸多范畴中,真、善、美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范畴。在许多时候,道德的审美作用正是从这三个范畴派生出来的。新闻要激浊扬清、褒善贬恶,但这一切必须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离开真实的基础,善和恶、美和丑将无从谈起。1.真实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新  相似文献   

4.
搞好新闻报道,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是新闻工作者时常要面对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新闻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指明了努力方向。进而从最广泛的层面上揭示出新闻报道的“真、善、美”标准。在新闻报道中,“真”就是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客观实际的“正确的舆论”;“善”就是通过“真”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来影响、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美”是对高质量的、优秀的新闻作品的要求,它既包含新…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审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电视纪录片定位于电视新闻片和电视故事片两者之间,具有审美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电视新闻片的内容主体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具有真实美;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视故事片的创作主体的主观渗透性,因而具有艺术美。电视纪录片是具象和想象的统一,再现和表现的统一。这是电视纪录片美学意义上的界定。电视纪录片美学意义上的界定,表明了电视纪录片的审美张力受制于电视造元素语言综合运用的整体效应。电视纪录片是视听结合的的产物,是电视诸元素语言集合而成的多维时空艺术。它的审美冲击力来自于其创作主体所运用的电视视听语言对欣赏主体…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凭借大众传媒的优势,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电视纪录为主要手段,以客观镜头为主要视点,拍摄真人真事,对事实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录报道。最大限度地排斥虚构和扮演,力求用纪实的拍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已经成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方式的主流。以反映’98抗洪为题材的长篇电视纪录片《决战九江》,正是以其用真实材料写成的“故事”而赢得了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人们对艺术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真实的需要。无法想象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充满虚假和谎言的环境中,他(她)将如何生存。没有了真实…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非虚构的真实生活电视纪录片是从真实生活中采撷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阐释生活,抒发情感,升华哲理。"纪录片表现的问题是真实生活中的一个存在、一个流程、一个片断,以此来反映活脱脱的人生现实,给予观众一个评价生活的基点、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①这是电视纪录片的美感所在。电视纪录片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和有选择的再现,"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两年,我们创作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文献纪录片《俞秀松》,另一部是文化纪录片《周家三兄弟》。《俞秀松》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周家三兄弟》浙江省优秀电视一等奖、中国优秀对外电视节目“彩桥奖”一等奖。作为作者,在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那便是电视纪录片务必求实、求真。一、求实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是真实地纪录客观的人和事,它主要反映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主流。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某个阶层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视纪录片迅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形式,其中创造性真实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许多学者对这种“真实再现”的手法持否定态度,认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天性,容不得半点扮演、摆拍、补拍等创造性的真实;也有学者觉得只要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手段进行创作.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的渊源、发展,创造性真...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是既具生活真实性又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电视纪录片应再现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追求生活真实美的典范代表。“生活空间”的成功,在全国电视界引起了纪实热。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描述人们的生存状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是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纪实主义绝非自然主义,原汁原味也不等同于原生态。在许多自诩为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中,选材平淡、无聊。也许有人这样说,这些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甚至鲜活的。但是,真的并不一定是美的、有意义的。鲁迅先…  相似文献   

12.
丛丽娜 《新闻界》2011,(7):65-67
在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审美特性的研究过程中把事实的真实性作为必要前提来看待,把观众的真实感受和视听语言的逼真反映作为研究重点,则当创作者试图用视听语言更逼真地还原现实世界的时候,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取决于观众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创作者自身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报纸编辑工作一向被认为是报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审美角度来看,将报纸编辑工作视为新闻审美与创美活动的重要方面来研究,至今还未引起从业者足够的重视。为倡导建立报纸编辑美学,促进依据美学原理进行报纸编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本文试从以下几点作一些探讨。 一、报纸编辑美学的研究动因 何为报纸编辑美学?笔者认为,报纸编辑美学是从审美角度把握报纸编辑的整体活动美,以构成报纸编辑主体与客体(包括读者、作者及其他相关者)之间的审美关系和谐一致。报纸编辑美学由长期的报纸编辑实践及读者的检验应运而生,具有客观规律性。 1、报纸编辑工作本身创造了编辑美。报纸所刊内容是人类现实的反映,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真善美。从新闻实践来看,作者的审美角度是用事实的真与善来判断对象是否有采写价值。而从读者方面讲,则不仅要求真与善的信息,还希望作品生动活泼,读报时有一种和谐自然的审美愉悦。这二者统一于报纸编辑的审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观众而言,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真实性: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必须都是真实的。但是,一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认为,真人真事再现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经常不加选择地罗列于作品之中,而又有人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是容不得半点的人为“虚假”的,因而认为摆拍是电视纪录片的大忌,反对摆拍,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拍摄。这些都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过于追求毫无修饰的“真实”,与电视纪录片的“真实”的本意是相违背的。本文以经典的电视纪录片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对电…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审美特性的研究过程中把事实的真实性作为必要前提来看待,把观众的真实感受和视听语言的逼真反映作为研究重点,则当创作者试图用视听语言更逼真地还原现实世界的时候,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取决于观众的心理感受,而不是创作者自身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王昕 《现代传播》2006,1(1):81-84
电视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电视剧艺术审美融合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样式。从文化诗学角度看,中国电视历史剧包括了以再现策略(侧重历史客观真实)和表现策略(侧重作者主观真实)创作的艺术作品。电视历史剧不同于一般“纯”虚构性电视剧的审美创造,它必须有基本的历史根据,要受到历史事实和历史原型的规约;但另一方面,没有充分的艺术虚构与审美构型,同样不成其为优秀的电视历史剧。所以,电视历史剧既要求反映历史真实,具有历史真实性;也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的概括与加工,使电视剧具有高度的审美感染力。电视历史剧的本体特征,在于历史真实与电视剧艺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蕾 《青年记者》2013,(2):50-5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也称专题片,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涉及人类生存的各种题材,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是运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反映客观世界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电视节目形态。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的热播,电视纪录片开始成为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的重要节目体裁,这也促使了电视人勇于探索纪录片的制作。在纪录片制作中,解说词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电视纪录片追求画面与解说词构成的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完美  相似文献   

18.
如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中俨然成了一名“常客”,垂青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被“忠实”地培养出来。但笔者认为,纪录片理论仍在“建设”中,围绕纪录片的创作问题也仍在探讨之中,关于纪录片的反映对象,许多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还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纪录片是反映生活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这是非常流行的观点。所以生活不弃琐碎、世界光怪陆离均被“纪录”了。纪录片的反映对象是“人”,但人的美学观点远没有被人们理性地、普遍地接受。关于纪录片的反映方式,按照编年的顺序,大致人们尝试了格里尔逊方式,几近于实况录像的“真实电影”方式…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同样,纪录片工作的使命就是将真实生命表达于纪录片这一特殊形式之中。但要使纪录片具有美学品位,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做到“真实”恐怕还是不够的,纪录片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要表达的目的,在调动电视技术手法的同时,也要调动艺术手法。一部纪录片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都运用得当了,才谈得上审美。这里我想来着重谈谈纪录片中的“动”与“静”。  相似文献   

20.
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纪录片的观念决定着纪录片的走向。对于纪录片这样依赖群体协作才能完成的创作来说,拍摄群中每个成员的纪录片观念是否一致,将最终决定一部纪录片的成败。本文谈论的几个关于纪录片的观念,是笔者在长期的电视实践中经常反思的问题,提出来希望与同仁求得共识。一、“全纪录”的观念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纪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的原则就是真实地纪录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纪录,是“从头到尾的真实”(达斯宁语),我们称为“全纪录”。这是严格区别于以往“专题片”模式的观念,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全纪录”意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