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出句“城阙辅三秦”,不少唐诗选本把“城阙”注解为长安。如: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注释等。我认为这注释不妥,此处的“城阙”并非指京城长安。唐诗中“城阙”一词出现较多,有的作京城解,有的并不作京城解。  相似文献   

2.
近人论诗,每尊唐而黜宋;在宋人中,又崇苏而卑黄。某些诗文选本,对黄诗七律,除《寄黄几复》、《登快阁》外,其余似乎不屑一顾。当然也有例外,高步瀛先生编《唐宋诗举要》,苏诗七律选了十四首,黄诗也选了十四首。朱自清先生编《宋五家诗选》也给予了黄诗应有的地位。宋刘克庄在《江西诗派》一文中赞扬黄诗“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穷究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3.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八首近体诗: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其中律诗六首,绝句两首。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反复分析后,我发现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写秋天的景象,意境却大不相同;杜甫的两首七律《登高》和《蜀相》抒写了同一作者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内心感受,但表现的情感又各有独特的内容;绝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都是怀古之作,结构并不相同;陆游的两首七律《书愤》和《临安春雨初  相似文献   

4.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5.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八首近体诗: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其中律诗六首,绝句两首。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反复分析后,我发现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写秋天的景象,意境却大不相同;杜甫的两首七律《登高》和《蜀相》抒写了同一作者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内心感受,但表现的情感又各有独特的内容;绝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都是怀古之作,结  相似文献   

6.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已往各代,仅《全唐诗》收录的作者就有2300多人,诗4890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收诗1800多首,不少作者也不见于《全唐诗》。从这50000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的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  相似文献   

7.
张汉清 《云南教育》2002,(28):36-36
△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两句一联,偶句押韵。中间两联,一般须对仗,全诗限用同一平韵。这首诗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标题中略去“七律”二字,看来编者的意图是不希望把律诗常识作为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教者,只要大体把握即可。△走泥丸“走泥丸”有其出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地。”本来的意思是山坡上滚动弹丸,比喻顺势便易,诗人用来指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如同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走”,在古汉语里有急跑、快跑之意,“走泥丸”既喻红军不怕乌蒙磅礴,又暗示红军行军迅捷,不可…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却看”就是,“青春”指。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形成活泼流走的对。3.这首唐诗以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  相似文献   

9.
周本淳 《文教资料》2000,(1):110-117,,126,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这首题为《寄李儋元锡》的诗,是韦诗近体中的名篇,特别是“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我反省,和《郡斋雨中燕集》的“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表现出临民之官关心民瘼的情感,千年以来,为人们所乐道。这首七律,古今唐诗选本都加甄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唐诗选》对这首诗的题目下了这样的注解:本篇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初年,作者正在苏州做刺史时:“李儋”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新…  相似文献   

10.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线不还。这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唐诗鉴赏词典》对这首诗前两句中的三个地名,是这样解说的:“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是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清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其实,这首诗的空间概念并不复杂。所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林庚、冯阮君两先生认为这是“自青海湖经过雪山到玉门关这一道防线。”①由此看来,这两句在空间概念上是不复杂的。问题是理解这两…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究竟是写什么的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先让我们列举研究者们的不同意见,并简要地加以评论。《唐诗三百首》的补注者清人陈婉俊对这首诗总共加了五条批语。在“海客谈瀛洲”一句旁,批曰:“先作陪”。在“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旁,批曰:“叙天姥”。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旁,批曰:“入梦游”。在“千岩万壑路不定”等三句旁,批曰:“恍惚迷离,纯是梦境,与实写游山景态者迥别。”  相似文献   

12.
高考语文试卷里常有将七绝七律句序打乱而让考生将其复原的题目;有的题目甚至将两首七绝句序打乱后混在一起,让考生复原其一,或分别复原。至于七律,将八句打乱,浅  相似文献   

13.
部分唐诗选本中收录了《南湖》一诗。其作者尚有争议,或为朱庆饮,或为温庭筠,两者均为中晚唐诗人。诗家称他们“颇能刻画景物”“体物工细”以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南湖》诗的内容是:“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落满回塘。野船着岸入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深湘。漂然蓬艇东归客,尽口相看忆楚乡”。其中“芦叶有声疑露雨”一句令人颇为费解:这种“声”是怎样产生的?作者为什么没有点出来,而只是笼统地说“有声”?它为什么与“露雨”之声如此相似而致使作者生“疑”?有的选本以首句中…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附录所选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历来被视为边塞诗之佳作。可是对“月黑雁飞高”一句的解释众说不一。武汉大学中文系编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中说是雪夜追敌“惊起宿雁高飞”;吴熊和等人编著的《唐宋诗词探胜》中说“月黑之夜,雪云低垂”,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教《村居》,采用的是“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有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冷不丁,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却道不出所以然。我便引导他联系旧知,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放飞学生思维的片断:师:这句诗和前面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生:(异口同声)《咏柳》。师:(不失时机地)啊,《咏柳》写出…  相似文献   

16.
唐诗学是明代诗学的主体,七律研究是明代唐诗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中的七律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七律论成为了明代唐诗七律研究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17.
《早朝大明宫》一组四首是唐诗中唱和诗的典范,而《唐诗三百首》在选录时却只选王维和岑参两人之作,缺选贾至与杜甫两人的诗,类似的情况还有。这样使该选本的学习唱和诗的示范性有所降低,成为该书的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18.
<正>八年级教材中的唐诗共有十五首。按时间划分,初唐诗歌两首,分别是八上《野望》和八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盛唐诗歌八首,分别是八上《黄鹤楼》《使至塞上》《春望》和八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唐诗歌四首,分别是八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雁门太守行》和八下《卖炭翁》;晚唐诗歌一首,为八上《赤壁》。本整体设计在课内唐诗的基础上,每一课段又补充了多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和补充阅读。学习这些诗歌,学生要了解诗歌基本内容、作者简介、不同时期唐诗的风格特点,进而掌握一些诗歌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李白的《越中览古》流传盛广,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录入该诗。对于本诗对比的艺术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初白诗评》中说:"用一句结三句,章法独创。"沈德潜在著名的《唐诗别裁》中道:"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宋诗醇》评:"此诗从盛说起,而末句转入荒凉,此立格之异也。"[1]但以往所评所批多数只从诗内容所表达的"盛"与"衰"这一局部着力,而没有从整首诗  相似文献   

20.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