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电影艺术形象的传达,主要表现为连续运动的具有造型性的画面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听觉,即受众对艺术形象的接受就是对造型性画面的接受,造型性画面成为艺术内容传达的载体。电影画面造型的形式美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其所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造型所组成的画面叙事语言,构成受众对电影画面造型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2.
动画是赋予非生命物质以生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自电影诞生后,电影视觉语言在动画中的应用使动画成为电影的一个分支。作为电影本质属性的“运动性”成为动画本体性中的根本元素。但与反映现实世界的真人电影不同,动画的每帧画面是对现实世界再创作的绘画,绘画的创作技法直接在动画中得以显现,因此绘画性与运动性共同构建了动画的本体。  相似文献   

3.
电影的造型元素像"形象符号"一样为观众传达着其所要表现的含义。电影的直观性使我们很容易明白画面的外延,但只有接触到画面的内涵部分,才能达到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境界。蒙古族题材电影因其特有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道德理论观念,在电影的造型元素上均显示其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新世纪蒙古族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的光影、色彩、声音进行分析,进而和阐释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并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语境中,"阿本之争"体现了现代性问题的悖论性与复杂性,表征着"现代性的张力"。在电影观上,阿多诺与本雅明有着重大的分歧:前者认为电影是极权的工具,它抑制受众的想象力,有着粗鄙化的商业倾向;后者则认为电影是反抗极权的武器,它打破艺术的贵族化垄断,丰富受众的感知方式。"阿本之争"的背后潜隐着如何认知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离合关系、如何认清科技的压抑性与诗意性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捍卫现代性语境中个体的"完整的自由"等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童导演的绝大多数影片中都会涉及到与"性"、"戏"、"死"有关的场面,"性"、"戏"、"死"成为了王童电影中的重要情结。这些情结表达了特定的内涵,有其精神分析学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李逸飞 《文教资料》2014,(36):142-143
《建筑学概论》是由韩国著名导演李勇周执导,严泰雄、韩佳人联合主演的一部原汁原味的"韩式纯爱"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大学时代的建筑学课堂上相知相恋的忧伤故事。本片通过青年与中年巨大的时间跨度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动人的爱情经历。导演在揭示爱情主题的同时,也将独具特色的韩国古建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建筑"与"爱情"两个独立的命题在流畅自然的镜头语言中得以完美的融合,达到了视觉与感觉上的深层次渲染,深刻地诠释了伤感纯真的校园情怀,也延续了韩国电影中一贯的凄婉幽怨的"纯爱模式"。导演在本片中展示的初恋与建筑的有机联系也折射出韩国纯爱电影在表现手法上的独到性与共通性。本文将从电影主题出发,通过剖析"爱情"与"建筑"的巧妙关联带读者走入柔美纯净的韩式纯爱世界,展示出"纯爱电影"背后的精巧构思与人文世情怀,并将着重探讨其背后隐藏的韩国文化传统与儒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指出未来中国电影的研究途径:一,以包容的,世界性的,比较的态度质疑对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的断言。二,在目前对艺术电影普遍持有偏见的语境下,关注更多的大众化、本土化中国电影。三,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性",不仅根植于文本和导演,同样产生于剧院生产体制及受众中。  相似文献   

9.
以原声英文电影"Front of the Class"为例,探究英文电影教学中的电影选取原则,剖析电影教学设计思路,以期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的三重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千与千寻》和《哈里.波特》是"异界之旅"冒险的电影典范之作,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幻象性与神话性等艺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依赖心理。通过细致分析,试图揭示出两部电影作品所蕴含的神话性与人类自身的幻象性所存在的内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一种造型元素,色彩可以作为语言在电影中直接表达思想。陆小雅的三部影片《红衣少女》、《红与白》、《热恋》就是很经典的例子。红色是陆小雅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颜色。如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样,红色在陆小雅的电影中时而代表不羁和热烈奔放,时而象征死亡和绝望。在其他色彩如白色等的衬托下,红色的象征意义也会不同。本文分析色彩中的红色在电影中的艺术表达来解读其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研究领域既有的理论框架有二,一是"去中国性"的唯理论范式,把中国电影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视野加以理论化考量;一是"国族电影"范式,其理论的有效使用旨在为民族文化和国家政体提供正当性。基于电影史的发展实际和全球空间政治的既有格局,本文提出"跨地性"的理论框架,主张沿着人文地理学的路径从空间和跨地域的维度,而不是从民族和国家的维度,重构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框架,旨在为中国电影研究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主要是在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加以注解并深入阐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涉及运动、运动影像及其三个变体、回忆与梦幻、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个论题。在四评柏格森的过程中,德勒兹重新认识电影并建立了一种以时间—影像为核心的电影哲学观,他宣称电影影像是一类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并将"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哲学美学概念运用于电影的分析中,建构了一种对于影像符号的"再符码化"构想,德勒兹的这些理论主张对审视中国当代国产贺岁片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色彩不仅是电影的造型手段,更重要的是构成电影视觉语言的形态。不论是影片整体基调,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刻画,色彩除了表现意境与渲染氛围外,色彩还会揭示电影主题与主要思想,表现色彩在电影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曾胜 《成都师专学报》2009,(5):31-34,43
仪式思维是反对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中介阶段"的反结构主义新型思维方式,它具有"过渡"、"模拟"和"无神话的仪式"三大特征。近期中国先锋电影在仪式思维的影响下,运用反结构隐喻的方式阐释性、死亡和世界等人类生存状态,使中国先锋电影产生一种深刻的话语嬗变。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靠画面语言为主要手段,来叙述事件和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任何电影的内容和意蕴,都通过画面来塑造艺术形象、叙述情节、阐述主题和表达思想。电影画面造型集中体现了影视艺术造型的美学特征。通过经典老电影的例子,从构图、色彩、光线等方面探讨电影的画面美。  相似文献   

18.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是电影艺术主要的叙事手段和表现方法。原意为组合、装配,电影艺术上引申为镜头或画面的衔接、组织。它必须与演员的表演、电影造型以及声音有机结合。正是因为有了蒙太奇,电影才从机械的纪录(影象声音和色彩)转变为创造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作为电影作者,索非亚.科波拉对电影的控制完整且有力,三部作品在主题上互相联系,并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使用的电影语言自成一派,所选择的题材都有一定的"自传"性,并表露出含蓄的女性主义倾向,从而使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刻上了独属于作者的印痕。当下,由于电影工业性和商业性的增强,"电影作者"逐渐变得难以辨认,"女性电影作者"则更为少见,因此,在科波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经验,因为总体的匮乏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E. M.福斯特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有五部被改编成了优秀的电影,充分显示了其小说所具有的明显的电影化倾向.福斯特的小说具有许多电影化因素,如视觉造型性、人物电影化及情节的复杂多变性等.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福斯特的小说以及由它们所改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