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晓山 《阅读》2014,(38):20-21
瓦特看到开水顶起壶盖产生了疑问,最终研制出蒸汽机;牛顿因从枝头落下的苹果引起了思考,而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疑。"其实,对于阅读,起点的"疑"也一样极为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么,在阅读中该怎样去质疑呢?  相似文献   

2.
解惑之我见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有副自题联,上联是: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下联为:小疑必解、大事必知、才算老师。这两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何为师之道?古人云: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我们尤为重视“传道”和“授业”,却无形中将“解惑”置于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殊不知这会导致教与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一、学生有疑面面观勤学而不好问是目前学生中普遍现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调查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分析,其实他们存在诸多顾虑:一怕问题太简单,在老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知过程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1、培养问题意识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 :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 ,这个圆由问号组成 ,问号…  相似文献   

4.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依次提问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5.
从“多媒体技术”到“数字媒体技术”:一个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媒体技术”一词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另一个词“数字媒体技术”悄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我们试图去辨析两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概念从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内容研究法,在分析了“多媒体技术”概念的历史局限性基础上,尝试定义了“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视学习为乐趣,而不是负担。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如果对某一个学科没有兴趣.他是无法学好这个学科的。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应该贯穿在我们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没了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去激发。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 (第四册 )选编了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作品《怀疑与学问》 ,第二册选编了清人钱大昕的文章《弈喻》。这两篇文章的观点相左 ,让世界观尚待形成的初中生无所适从 ,他们确实感到了“求学问”之艰难 ;这种编排教材也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怀疑与学问》一文中 ,作者根据经验 ,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才能辨伪去妄 ,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文章的开篇引用名言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和“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张载 )提出中心论点 ,并从学问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张开,你却得到了一切。”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换一种心境去面对,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美丽。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以前我总是认为自己在数学方面一点天赋都没有,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我反感数学,不愿意去面对,只是选择逃避。而那次参加数学提高班的选拔,我意外地被选中了。当我拿着那张竞赛试卷时,我突然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原来我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差劲。那一刻在我心中,一缕云彩从天空中飘过,我看到了湛蓝的天……后来我才知道,我这只小鸟一直被一个叫“不自信”的笼子…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贵在寻求疑问,对疑问挖掘得愈深,学习的进步也愈大.因此,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疑,无疑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我的做法是;1.在授课伊始设疑旨在引导学生入“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授课伊始适时适度地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创设疑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疑境之中去求疑解疑,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向学生提出不上山可以测山高,不过河可以测河宽之类问题,学生想那应该怎么,教师趁机引入新解直角三角形,由已知边角求未知边角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注意力快速自然地聚到焦点上,而且还搭桥引渡,营造一个极为有利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好这一章的兴趣.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首在快速突破中心一般来讲,教材的重、难点处多是教材的中心所在,课堂的教学重点也应围绕这个中心.教师若按教学常规而平铺直叙地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多易因心理疲劳而打不起精神.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疑,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做往往会收到意外的功效.如在处理“倒溶液”部分的应用题时,学生自来就觉得应用题难,倒溶液就更糊涂了,而教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梁启超在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的文化背景下,以今文经学怀疑批评态度、进化论等为“善疑”的思想武器,以“自由的研究”为“善疑”的客观前提,以“求真”、“创获”为“善疑”的检验标准和价值旨归,以提高研究者识力为“善疑”的主体条件,同时又与自己的“善变”个性以及强烈的“学问欲”相结合,从而在近代普遍存在的怀疑精神中融入了更多的实用价值、理性色彩和人格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疑”思想。  相似文献   

12.
小说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就张爱玲小说的故事来说,常常是平凡而普通的,而人物的心理历程往往有“传奇性”。在叙述起来很平凡很普通的故事中,隐藏着主人公很不平凡的某一种精神历程,这种精神历程从产生到完成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她的小说大多数都有一个读起来很有吸引力的故事,她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但如果我们从故事的层面去分析小说的叙事单元,我们会发现,简化后的这些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我们分析这些叙事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内容存在的整体形态和深层结构,研究她的小说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含蓄的心灵悟对,在教育活动中,许多学生的心灵都是有待灌溉的花蕾,教师应把自己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呵护,用一双审美的眼光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我校“三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教育者只有施加情意绵绵的师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宽容,惊叹和鼓励,期待和发现,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教师要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纯洁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在和谐民主、轻松愉快中张扬个性、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纪承 《阅读》2007,(1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书虫对于老师课上常讲的这句话深信不疑。这不,在预习《草原》的时候,小书虫发现了几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应该不断追求进步,而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识面,可以提高各种能力和水平。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学习,都会学习,会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享受。作为许许多多的学子,我们发现,即使是一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并非是心甘情愿地去学习,或多或少是为了某一个目的如:升学,跳出农村,为将来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辛苦劳作等等。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想改变一辈子呆在农村的命运,过上所谓城里人的生活。所以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时,许多风华正茂的学生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认为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总觉得学习…  相似文献   

16.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科学确定其逻辑起点。近30年来学术界关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学者们关注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历史起点是三个因素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阐述了历史起点是五个因素的统一。无论是三因素还是五因素,共同的核心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历史的起点只能是多个因素统一的“现实的人”,或者说是“现实的人”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展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处于多方面现实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应成为发展学生智力的阶梯。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为此,我十分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新课预习,体现一个“疑”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产生探索心理,才能对学习发生兴趣。设疑引思,以知识为中介,在教学伊始设置疑问,  相似文献   

18.
设疑就是创设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设疑贵在“巧”,“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地方,就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激起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设疑一般设在教学的开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结尾,教学的衔接之处,以及较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一、教学之初设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教学能从提问、设疑开始.那么,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愿望就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的自觉性也就越高。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探究是以问题为线索而展开的,通常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设疑,探疑,释疑"三个前后相继、互相关联的环节。设疑以发现问题,探疑以研究问题,释疑以破解问题,正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特征。这是一个以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科学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四阶”自主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意在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改革试验以教师的“导”为起点,引导大学生按照学术研究之“查”“阅”“思”“辩”“书”的顺序展开练习,在查文献、读精品、深度思考、互动交流和书写归纳等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逐项设疑解惑,在反复练习中既加深了对既定学习主题的理解,又提升了科研素养,继而回归到教师“导”的初衷。试验证明,在大学生“四阶”自主课堂中,作为“主角”的大学生和作为“配角”的教师都实现了在大学课堂本该实现的角色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