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古汉语词头"有"可出现在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三种词素之前,这些词素前的"有"具有同一性,从中抽象概括出其语法作用,这种"有"应是汉语历史中较早一个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标记.这个标记的历时形成是表示拥有、存在两种基本实义的动词"有"语法化及"有+S"这种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上古汉语"有-S"这种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形态具有跨语言的比较价值,而存在标记"有"发展到现代某些汉语方言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郴州方言中的"把"字有很多义项和用法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动词"把"有"给予、安排、派遣、放、占"等意义;介词"把"主要表处置、被动,表处置时跟共同语的"把"字句的语义及功能类似,表被动时类似于共同语中的"被"字句,但郴州方言又在此基础上有自身特点.这三种意义的"把"字由于同形容易造成歧义.另外,郴州方言中还存在大量的"把"字连用现象,表达复杂的意思.本文拟从"把"的意义及语法功能、"把"字歧义辨析、"把"字的连用三个方面来分析郴州方言的"把"及相关句式.  相似文献   

3.
祥云方言有较为规整的完成体标记词"劳"、"劳来"、"着"。每一个标记词都有其固定的用法和搭配,"劳"是将来完成时的标记词,"劳来"是过去完成时的标记词,"着"的情况相对复杂,一般用于表被动的现在完成时或将来完成时中。  相似文献   

4.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组本来表示肢体动作义的行为动词,演变出带有贬义色彩的饮食动作义,即从一般的"行"域转移到了"食"域.行为义的特点决定、影响着饮食义的特点和用法.这种现象反映出词义演变中同类型词义发展具有同一模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所损害等语义色彩。本文拟就《骆驼祥子》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形式的句法结构特点的数量统计和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方言的拟音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要保留标本、就必须有准确的语音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首先的、当然的是要准确分析方言的实际读音,同时要仔细区分整个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音规律,因为这些发展规律是方言语音模拟的重要依据之一。甘谷话及其相邻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特殊声母,该方言中将"猪、出、术、如"与"足、醋、酸"两组在普通话中不同的声母合而为一,该方言中这些字的拟音应该是[tv]、[tvh]、[v]、[jv];而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t∫、t∫h、∫、廾"。这些认识方面差异的产生除了由于研究者对这些方言中这一声母音素的分析存在着差异外,也与研究者对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声母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做""作"两个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探讨"做"作"两个常用字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历史文献、方言中的表现、现代汉语使用等方面的考察,勾画出这两个字的大致分别.从历史上看,"做"作"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其中,"作"早出,"做"是"作"的分别字;从方言上看,这两个字在大多数方言中的语音表现不同,"做"一般读zuo,"作"一般读zuo.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面看,两个字表现为不同的语体色彩,"做"为口语,"作"有书面语色彩.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有没有否定标记出发,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讨论临沂方言中否定词的用法。有否定标记的否定词"不"类、"没"类和普通话有很大不同,"孬"、"哪"类、"算完"等没有否定标记的词语表现出临沂方言浓厚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时体范畴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联系前人对汉语"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体"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确实存在时标记和体标记,但纯粹的时、体标记并不多,且常以复合的形式出现,并有强势弱势之分。另外,汉语普通话时、体标记不同于汉语方言中的时、体标记,二者有区别,且时、体标记在不同方言中的表现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苗瑶语被动标记在句子中具有信息凸显的作用,引介施事者出现,施事者充当次论元的成分,所支配的论元生命度有一定的规则。苗瑶语的被动标记的来源,一方面是动词语法化而来,演变路径为“实义动词>连动结构辅助形式>介词”;另一方面是源于汉语借词,属于拷贝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作为诠释《论语》的注本,学术价值极高,但某些注解似乎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吾与女,弗如也"之"与"字应释为连词"和";"乐则韶舞"之"舞"字应释为通"武",指《韶》乐和《武》乐;"义以为质"之"义"字应释为"正义","质"指本质;"小知"应指掌管小事,"大受"应指受以大任;"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主语是齐景公,而非孔子.  相似文献   

13.
南阳方言,作为南阳地区的本土语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魅力。本文运用Fauconnier在1997年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南阳方言中的"瓦"字,探析隐藏在"瓦"字背后的动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熊佳莹 《职大学报》2013,(1):91-94,78
南昌方言中存有一些现代汉语所不具有的表继续体貌标记的特殊句尾成份,"[tos?]"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南昌方言中音为[tso鬝]句尾成份就是就是古时期的"著",其后简化了的"着",且其是一个保留了古音古义的正处在实词义与虚词义尚未分离的实词虚化的过程中的"着"。  相似文献   

15.
各地方言的大量的例证证明,读音为huo或he的"和"、"活"、"火"、"豁"、"霍"、"合"等语素的词汇义在部分词语里已经虚化.在A+huo(he)和V+huo(he)式言语结构中,huo或he只有语法意义,具有明显的后缀性质.在对"温和"等词语中"和"的意义演变的历时考察中可以看出"和"由词到词根再到词缀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中都有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你"字,在<金>中有时也写作"恁".这个"你(恁)"当是山东方言中表示远指(有时表示中指)的指示代词"乜"的早期记写形式,多数情况下相当于"那".二书中指代词"你(恁)"的被发现和被揭示出来,不但对于山东方言中指示代词"乜"的源流演变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二书的校勘整理和作者的考证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差异.汉语方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合变迁,其演变路线错综复杂.考察现代汉语各方言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汉语方言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现代汉语各方言是独立发展与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层次复杂的综合体.研究汉语方言要重视这一客观事实,采取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之"字在古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其义项甚多,且字形在隶定之前比较复杂。许慎认为"之"字本义为"出"。本文结合诸家的观点认为"之"字本义训为"往"可能更为科学。文中将试从"之"字形义角度入手,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9.
说“拼”     
近期,"拼"字的释义在原有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外延。本文从语义特点、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几方面阐述了该字的这一现象,说明"拼"发展出这样的新义新用法,是既有内因也有外因的。  相似文献   

20.
绥德方言"家"的用法比较丰富,与北京话不同的是可以用来表示类别、时间、方式、状态、语气与作话题标记等。从历时角度看,现代汉语方言"家"的用法大多数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出现,与绥德方言相关的用法有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有的产生于宋元时期。"家"在古代文献中有不同写法,主要有"价""贾""介""假""口叚""加"等。不同的写法,有的是因为用法与最初意义有较大距离,如"价""介";有的是同音字,如"贾""假""口叚""加"。有的是地域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