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是威胁谁,如果再找不着工作,我只好走这一步了。”“我觉着社会就应该首先帮助我们。那些劳模、先进再怎么下岗,也不会犯罪危害社会,而我们这些人就不好说了。”“进去过的人出来后谁还想再进去呀!我也不想再犯罪,但─—我得想法活下去啊。”在沈阳站前旅店的房间里,马小刚满脸激动地说了几句没头没脑近似于无赖的话。我们对他的印象登时坏了三分。“咱们从头慢慢说好吗?”我们给他倒了杯水,试图帮助他将激动的情绪平稳下来。采访─—其实,倒不如说是我们和马小刚之间的交流、沟通─—持续了一个下午,我们间的矜持和戒备也…  相似文献   

2.
(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显然:我说“新时期:中国又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意思是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这就是鲁迅先生生活和战斗过的民主革命时代。同样显然:今天,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和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时代。鲁迅的时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而今天,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站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山,就像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一样,鲁迅对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之也好,憎之也罢,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没有谁像鲁迅那样备受辱骂、备受尊崇与备受争议。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作品居然只有一个“怕”字,不仅学生,教师亦然。这一“怕”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是隔阂、距离、敬畏,还是漠视、厌倦、排斥?这“怕”字背后有不寻常的意味,是鲁迅长期被魔化或神化遗留的烙印,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化”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鲁迅作品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一般人已感受不到面对大师时的砰然心跳,不能成熟理性而又亲切自然地去拥抱这位文学大师,这只能说明人们的文学鉴赏力、文化判断力有待提高。一个具备成熟理性鉴赏力和判断力的群体,他们对待大师与经典时应该不事张扬,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4.
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在《中国歌谣选》的序言中说:“歌谣从来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民谣作为一种由群众集体创作,供人们随口说唱或吟颂并流传于群众中间的文体形式,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它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或者是一些历史事件的痕迹。我可以把民间歌谣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作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的参考和佐证。从民谣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行命题的现象在高考试题中已屡见不鲜,笔者搜集了近五年来与民间…  相似文献   

5.
文变染乎世情─—研究元代文章的一些想法郭预衡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最好了解历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以便于进行比较。研究一个作家,也要弄清这个作家生活的时代。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史林采英     
鲁迅渐离我们而去 孔子正朝我们走来 据说,“鲁迅必然远我们而去”。远去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已越来越成为一位历史人物,鲁迅及其精神学说,是一种“以别的什么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意识”,不再适合今天的需要。 确实,我也真感到了他的远去。人们似乎只有在为自己“辩诬”或炫耀其不“偏激”之时,才记得把鲁迅拉出来示众,尽管我至今仍觉得鲁迅勾画的种种角色,依然活在我生活的社会之中。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远去了,但  相似文献   

8.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中国近代文学也正是这样,它反映并引导了中国近代民族精神,与中国近代民族精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有必要提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这个概念.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社会新陈代谢迅速而剧烈,故民族精神的变化也至为明显,形成了一种与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有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11.
共创美好明天─—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草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息息相关,时时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看西藏面临好机遇谈起西藏,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奎元高兴地说:“今天的西藏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关于鲁迅杂文创造了典型形象或类型形象和典型化的主要方法是“画眼法”等看法发出了异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鲁迅杂文形象的三大特点是:一、创造了杂文形象艺术的最高成就─—高度的典型意象和类型意象;二、创造了杂文形象化的最主要和最好的方法─—钩魂法;三、寻找出了能使杂文产生最大魅力的艺术途径─—形象的理情趣化。  相似文献   

13.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过渡时代的作家 ,同时受到民族、西方、现实等文化的影响 ,因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给鲁迅的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变化 ,也应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在鲁迅心理上的积淀。鲁迅在面对自己、时代和文艺时所采取的务实态度 ,就体现着儒家传统中的尚用思想。鲁迅在五四时期对待儒家传统问题上的激进表现 ,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并不激进的历史目的的务实选择 ;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不肯调和 ,与儒家的“好善而恶恶 ,是是而非非”的“中道”思想关系极大 ;鲁迅在文艺上强调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又是认为文艺的历史功能应该在审美的构架中来实现。在文艺自身的这两种因素中 ,历史功能是重心 ,审美价值是手段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谁?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一切开端的开端”。套用这句话,我 们也可以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一切开端的开端”。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天才创造者,出 色的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创造者。他不仅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同时又是新兴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开拓者。特别是他创造的杂文文体,将思想、情感、形 象和逻辑高度统一,将科学分析能力和艺术想像能力高度统一,揭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危机 、民族性的异化、存在的荒诞,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一般来说,艺术家与思想家的思维方 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中文水准,中文思维习惯己经形成。受此限制,英语学习过程往往是英文─—中文─—概念─—中文─—英文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方法,是以中文翻译过渡的,那么,这种学习方法有哪些弊病呢?其一,一种语言的正常学习过程为语言─—概念─—语言,正如我们汉语学习过程为中文─—概念─—中文一样。英语的正确接受过程,也应是英文─—概念─—英文。而英文─—中文─—概念─—中文─—英文的过程多了两个“中文”过渡环节,这两个环节延长了语言─—概念在大脑中的转换周期,自然也就影响了…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探究文学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入手,对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30年间,作为历史真实的鲁迅杂文及其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变异为文化象征和话语资源形态的“鲁迅杂文”及“杂文时代”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价值范畴建构步骤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