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仁青 《大观周刊》2011,(37):15-15,12
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与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文化意识角度对文中典型的文化专有项词语翻译进行对比,体现出中西方在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与“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两种不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最后作者建议性地提出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专有项词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韩红星  陈锦 《兰台世界》2021,(3):121-125
1832年5月,在广州创刊的《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月刊,其内容广泛,包括地理、道德、政治、商贸、文学和宗教,以使在华西方人和西方认识真实的中国,这份报刊因此成了西方人想象中国的重要来源,内中不少文献提及了中国皇帝,议题多涉及中外贸易、中外战争以及日常事务的处理。通过这些直接评论与转译的文章,报纸从不同侧面报道了晚清的皇帝,也让我们得以管窥晚清西方视域中的皇帝形象。  相似文献   

3.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最大成就在于提倡西学、宣传西学,是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巨匠。他认为治学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掌握逻辑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他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把西方逻辑学介绍到中国。在翻译过程中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西方逻辑学的理解和认识,并把逻辑学作为对封建旧学进行批判的思想武器,从而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董涛 《青年记者》2012,(17):75-76
王韬(1828~1897)是著名的思想家,是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对了解其历史作用大有裨益. 翻译经典,游历欧洲,睁眼看世界 21岁时,王韬赴上海,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西学,完成《尚书》等英译;后又协助翻译《诗经》和《易经》.后来王韬去英国继续译书,并到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成为第一个登上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还游历英、法、俄等国,深入接触了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从欧洲回国后,王韬完成了《法国志略》和《法国战纪》的撰写.王韬用最详尽的材料,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窗口,并第一次对西方的税务、国债、银行、商务、邮政做了全面、系统、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王明芬 《兰台世界》2015,(9):122-123
傅兰雅是有意识地、系统地从事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也是翻译西方著作最多的西方人。傅兰雅所翻译的数学书籍,对推动近代中国数学教育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1993年新著《大失控与大混乱》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这部专著以其独特的视角与见解全面评估了20世纪,剖析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此书因其战略性、政策性的特点与融哲学、政治和国际事务于一体的风格,引起西方舆论界的重视。 在这本专著中,布热津斯基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的批判性的剖视尤其发人警省。他认为对于那些生活于匮乏境地的国家的人们来说,西方好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本身并无一套健全的理想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对人们的未来作出重要指导。他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是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美国学者早在19世纪后半叶就在中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方面取得杰出成绩,到1980年代以后更是佳作迭出。早期传教士和学人搜求中国歌谣、谚语、故事的历程多有开创意义,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1980年代以来,安东尼·沃克、马克·本德尔、苏独玉等美国民俗学、人类学者构成了美国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专业化学术图景,他们的工作在"语言转换""合作研究""文本化"等方面体现了方法论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均有悠久的历史,都对中国和西方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佛经翻译在唐朝达到巅峰,而西方圣经翻译则是在17世纪左右达到翻译高潮。两种翻译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权贵的支持密不可分,是他们权利操控下的产物。作为赞助者,他们可以操控译本的选取、翻译策略的主导以及译本的流通宣传。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最早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和传介的是一批教会人士。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来华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学习了中文,进而认识了中国文化,并为之折服。他们回国后,将中国的许多典籍译成了西方文字,第一次引起了西方知识界的强烈兴趣和普通民众的好奇  相似文献   

13.
吴宓精通中西文化,其翻译思想及实践更是以中西文化沟通为基础,不遗余力地翻译及介绍西方文化,同时进行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前半叶对西方文学最集中、最专业的介绍,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兴起及发展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一重要论述从实践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在新形势下做人的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企业报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  相似文献   

15.
李善兰是把西方数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数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科学有着深入地研究,通过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为中国数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数学的西化作了铺垫.本文分析了李善兰翻译数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梳理了其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主要历程.  相似文献   

16.
阎锡山于1917年独掌山西的军政、民政大权以后,提出并开始推行他的用民政治。他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的认识,从与安民政治相比较的角度给用民政治作出了解释:“适时之政治作用与人生之发展企图相反者,为消极的安民政治;与之相顺者,为用民政治。”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通过“洗心术”与“六政三事”用民政治措施,大力加强其在当地的政治实力,维护其“山西王”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7.
西方童话在中国的百年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开创期、五四时期的热潮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低谷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曲折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期.西方童话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百年来的西方童话翻译与传播历程,可以总结中国童话翻译的得与失,深化我们对童话尤其是中国童话内在特征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童话文学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笔者就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阶段、研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刘建明教授。刘老师,传播学引入我国已近20年,您认为在这20年里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刘:传播学引入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前后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传播学传入我国,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处于介绍阶段,介绍美国的经验学派,欧洲的批判学派。美国的传播学者施拉姆在1981年来华,介绍了美国的传播学的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果。此后,西方传播学书籍开始在我国翻译出版。从…  相似文献   

19.
谷歌数字图书馆案在中国和美国遭遇截然相反的判决结果,体现了两国在版权合理使用制度上的差异。美国合理使用的司法考量经历了从"商业性质"到"转换性使用",从"转换性内容"到"转换性目的"的演变,反映了立法者从对版权人利益的严格保护逐渐转移到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我国应借鉴美国转换性使用规则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加以完善,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20.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国传媒是如何讲政治的李希光一1995年冬天,在结束对《华盛顿邮报》半年的工作访问之前,我根据对这家及其它主要西方媒体的统计分析和访谈,撰写了一篇题为《美国媒体是如何把中国人民妖魔化的》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针对西方媒体用诸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