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慧 《东南传播》2011,(1):38-41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大型事件,开幕式作为媒体大战的开始,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接下来的涉博报道奠定基调,也为那些不了解世博的受众提供了一个大致了解世博的渠道。然而,英美主流媒体怎样呈现世博会的开幕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于世博会的认知。本文通过对英美主流媒体报道的样本分析,总结出了英美主流媒体涉博报道的四大框架。  相似文献   

2.
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自80 年代兴起的框架研究近年来在国外已广受重视,为研究媒体与舆论关系建立了一个新典范。本文选择国内媒体报道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为个案研讨主题,首先对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三家电视台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各电视台的新闻框架。随后,我们又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团体接收媒体报道的特殊框架为何。最后通过比较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了我们的预先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的特定事件时,会固定呈现此一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阅听新闻媒介报道时,也会依照过去经验表现出一定的面向,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一直连绵不断,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促进了媒体战争报道的重大演变。随着战争报道的成熟,媒体的战争报道框架逐渐成型。在这一框架的形成过程中,视觉符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战争报道框架的构建,正是通过将核心概念、诉求具体化为特定的话语,进而选择或制造与话语表意相一致的视觉符号,借助这些符号的生动性和高度浓缩的代表性将媒体框架传达给受众。这种借助视觉符号传递隐晦的诱导性信息的方法,已经成为媒体报道至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论"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外媒通过标题部分的词语及句式选择,主体部分使用"政治事件"框架多于"文学事件"框架等手段向受众"移植"了相关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所谓"电视传媒的倾向性",是指"电视传媒在报道和评述新闻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基本倾向"①.众所周知,电视媒体报道是公众了解有关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其议题选择、表达形式等方面会给受众提供认知框架;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也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受众的思想.如果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影响他们对有关事物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7.
王天翊 《今传媒》2020,29(3):137-140
近年来,广场舞纠纷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使用内容分析法,选取近十年间部分党报和都市报对广场舞纠纷事件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不同媒体的报道框架特征、这些框架形成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报道失衡的问题。通过构建类目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党报设置议程能力更强,都市报关注度更高;党报更具问题意识,都市报侧重宣传治理经验;在话语主体和感情色彩方面,广场舞纠纷事件存在报道失衡现象。本研究希望弥补当前研究空白,对媒体在今后的相关报道中修正倾向性,对平衡报道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洪婧 《青年记者》2012,(3):35-36
客观而有深度的慈善新闻报道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水平,提高受众对慈善理念的认同度,进而影响受众的慈善行为,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郭美美事件的慈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媒体如何认识、处理有关慈善报道的议题,最后结合祖国传统文化来对大陆慈善新闻报道框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0.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的是中国不同类型的媒体对日益兴起的都市集体行动的报道策略.文章对传统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符号争夺战场”论调有所突破,强调了媒体在报道集体行动议题时自身的利益考虑,并提出“媒介框架整合”概念以描述这一符号再加工过程.经由“媒介框架整合”,一方面媒体再现了事件意义;另一方面,也将集体行动纳入“合法争议领域”.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我们总结了媒体在面对不同议题倡导者提出的框架时,所进行的三种媒介框架整合方式:框架延伸、框架对立和框架独白.以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政经坐标下——特定媒体市场竞争环境、特定媒体的政治环境与特定媒体的媒介角色——媒体会如何采用不同的媒介框架整合策略来建构集体行动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岳璐  蒋超  李月红 《新闻前哨》2012,(12):32-33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点,考察三类主要的新闻媒介——党报党刊、市场化媒体、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报道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类媒体所建构的不同新闻框架。由于角色的区别,不同类型的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新闻框架体系,即党报党刊的权威框架、市场化媒体的告知框架、网络媒体的质疑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期以来,黑龙江时常与消极话语联系在一起。其中固然有黑龙江本身在经济生产、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不足或不力,但媒体怎样报道黑龙江、怎样呈现黑龙江形象也值得考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人民网中黑龙江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媒体报道的框架特点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网络数据抓取以及人工识别的方法分析"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中媒体的微博及其评论,探讨媒介框架对社会事件中的网络情绪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社会事件中的情绪表达跟舆情热度一致,情绪随着舆情走向逐渐消退;媒介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情绪的类型与唤醒度;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的一致度决定受众的情绪指向,与公众信息需求和利益冲突的媒介框架可能导致网络情绪指向媒体。  相似文献   

15.
林锦 《今传媒》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林锦 《报刊之友》2012,(11):41-43
框架分析是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以剖析新闻的文本框架和受众框架的建构和互动。本文从框架分析的视角出发,对VOA、CNN以及《纽约时报》这三家美国媒体的网络报道中,对我国“7·23”动车事件在事发半年内的报道议题与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探析美国媒体在这一事件中,对我国官方媒体形象、新媒体形象以及事件受害者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屡屡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通过对《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中关于西安雾霾天气报道研究发现,在竞争的媒介场域与话语平台中,就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而言,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对现实进行了合法性的话语修饰,扮演了现实化妆师的角色,缺少政策的反思,缺少忧患意识,进而反思媒体雾霾新闻生产中应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8.
吴媛 《东南传播》2012,(4):74-75
媒体总在构建一个符合自身要求的新闻框架,它所呈现的真实是对事实重新构建的产物。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包括事件信息的筛选、新闻材料的构建、新闻作品的影响三个环节。事件信息的筛选环节"筛"掉了一些不符合或者不能体现主题框架的信息;新闻材料的构建环节中,新闻工作者常用凸显、弱化、排除等手段对选择好的材料进行加工;新闻作品的影响环节重在受众研究,媒体接受受众的信息反馈,形成主题框架的回流。  相似文献   

19.
林婷婷 《东南传播》2013,(7):106-108
在框架理论视野下,政务微博由于其文本和互动的框架导致其产生特定的框架效果,本研究着重分析政务微博的受众影响力和受众认知态度。本文通过分析受众认知等框架效果差异显著的两个机构微博和两个公务人员微博,根据受众偏好反向探索受众对政务微博的文本内容、形式和互动话题的框架偏好。  相似文献   

20.
迟金宝 《新闻世界》2014,(3):104-105
缘起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以其对社会事实选择与重组的价值被引入新闻界,在媒体传播应用中方兴未艾。以往的框架理论研究定位于实名媒体框架和匿名受众框架。随着微传播的兴盛,微博上活跃的实名受众已进入媒体框架。选择与重组在实名微传播的媒体环境下,势必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媒介特质,甚至是畸变,这也是框架理论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