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面板数据源,从“双一流”建设前后科研成效差别、科研产出量差别及产出质量差别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学科类“双一流”高校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找出不同学科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制度同构理论从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这三方面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0—2019年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Malmquist和Tobit模型,分析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样本高校科研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有略微增长,呈现上升趋势。第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投入、科研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样本高校科研效率。第三,未来高校科研效率的提升需要将视角转向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积累上,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努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双一流”大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现有对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限于强调大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淡化了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提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解决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实践困境,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采用概念结构分析法对“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研究阐释,即其本质是“双一流”大学自身特有的、在履行其职能时体现的综合素质,是在建设周期预期建设目标基本达成的情况下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度量;其维度包括“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育人形态、学术形态、服务形态、文化形态和国际形态;其指标包括多样度、开放度、包容度和优势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集了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AAU大学的科研论文合著机构的类型、国别、合著篇数及其引用情况,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统计了各个合著机构在论文合著网络中的中心度,绘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AAU大学之间的论文合著网络。根据统计分析发现:中美两国建立了紧密科研合作关系;国家力量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校企合作排名反映了不同的创新模式;中国高水平大学通过与香港地区各大学的合著“借船出海”。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我国在科研创新中应当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开放共赢的合作发展道路,构建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大学、研究机构在科研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5.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考察“双一流”建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1)“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较明显,其中服务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但内涵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发展不充分现象犹存;(2)“双一流”建设并未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内部、东-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为突出,区域间不平衡是主要成因;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分布均存在东强中西弱的“撕裂现象”。鉴于此,应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教资源流向中西部;优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6.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公布。“双一流”建 设究竟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公平的发展,还是强调高等教育建设的效率,对此,存在不同 的看法,也由此引发争议。本文基于这一争议,分析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提出既重视教育公 平,又提高教育效率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双一流”高校录取面板数据,参照基尼系数表达式,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指数模型,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省际间高等学校入学机会的公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2014年浙江、上海首批试点新高考改革以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各省录取率虽然保持了普遍增长,但各省份高等教育入学率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并没有呈现出相应比例的普遍增加。在试点初期,新高考改革对促进省际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作用有限,尚没有达到理想预期效果。随着新高考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亟待进一步改进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切实缩小“双一流”高校录取率省际差距。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从高等教育研究背景出发,针对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高校办学软硬实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深化科研反哺教学改革和推进高校网络教学智能化等多方面思考建议,重视教育理念创新,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及人才质量控制,为建设“双一流”大学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9.
深入探讨“双一流”建设中目标设定、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的基本分类、逻辑转型及战略转轨,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且极具重要性的理论问题。“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中国模式”,整体目标意在引领和推动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双一流”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推进和制度推进两种典型的推进路径,由项目推进过渡到制度推进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包括作为一种学术层面的评价和作为一项政策层面的评价两种类型,由学科建设与评价思维过渡到学术建设与评价思维是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国家战略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速度,众多本科高校以建设“双一流”大学为核心目标,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为我国软实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策略通过科学化的思政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政素养,在实现高校的“双一流”目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该策略是现今的研究重点。基于此,本文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全面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采用双重差分、事件分析等方法,在以录取分数及其位次表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分析2014—2020年江苏省高考理科招生数据,系统考察“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生源质量影响。研究发现:(1)“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均显著提高了生源的平均质量(录取位次),但存在异质性,表现为“一流大学”建设只影响了录取最低分及其位次,而“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对最高分和最低分产生了作用;(2)资源机制和声誉机制是“双一流”建设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渠道;(3)“双一流”建设通过优先发展部分高校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优质生源在高校和地区间的配置。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高校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存在天然的互动机制,期刊建设引导和服务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为期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立学科建设与期刊融合发展机制,须构建学术共同体,搭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培育一流学术团队;打造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13.
“985工程”建设的废止与“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开始从身份固化走向契约管理,还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与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从政策目的、管理机制、资金分配和评价方式四个维度入手对“985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透析“985工程”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共性特征,而且可以揭示出重点政策调整过程中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权力配置模式、资源配置模式、高校评价方式等在内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机遇。在“双一流”背景下,师范院校为提升综合能力与教育水平,新师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重点工作事项,同时有关新师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师范院校“双一流”背景下学术研究、重点探讨的热门话题。为了符合世界一流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走向,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对师范类学生的人才需求,本文研究“双一流”新师范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策略,有助于推动师范院校各项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大力推进河北省“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应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双一流”建设要靠一流的教师队伍,稳定、有序、良性的激励机制是有力保障。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反思我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短板,为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供优化方向,推进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我国“双一流”建设政策扩散关涉该政策能否合理有序地推进。文章以“双一流”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借鉴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推进的解释力,围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描述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围绕横向机制、纵向机制和多向机制阐释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机制,希冀为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也是“双一流”建设质量发展指标研究的关键。在筛选和找出“双一流”建设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步骤的技术路线:一是分析影响因素,且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二是按重要程度不同而精选出关键影响要素和绩效指标;三是更加重视整体研究和相关性研究,促进“以评促建”功能的实现。最后,对其中几个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较为详细的诠释,包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生师比、学术声誉调查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理论的视角,基于“院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成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依据国际高等教育实践、结合质性访谈,综合设计了大学教育环境、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习性投入及其学习成效量表。以上海九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抽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探究学习成效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学教育环境对来华留学研究生“认知成效”的影响完全以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为中介产生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情感成效”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环境变量的完全间接效应,课程教学环境发挥了更多的直接效应。尽管校园文化氛围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习成效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课程教学和科研训练的环境仍是影响学习成效增值的核心。来华留学研究生在科研训练中的投入最能正向影响情感成效增值。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新政策。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具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世界一流的教育质量和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活力的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对高校"双一流"战略目标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