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红霞 《考试周刊》2009,(10):62-62
“训练”在1990年前后一度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词,然而进入21世纪,“感悟”成为热点,“训练”一词几乎成为语文教学的忌讳。近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则提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其实,语文教学应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训练体现工具性,感悟体现人文性。两者不可偏废,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1):28-29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3.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却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课堂上很少进行,甚至不再进行“训练”,认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左,与感悟、体验对立。正因为如此,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另一种倾向: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重人文内涵的开掘,…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和“感悟”呢?一、掌握方法,以多读促进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过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倾向。如: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确定“感…  相似文献   

8.
程伟瑛 《学语文》2006,(2):18-19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课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担当起“育人”的任务,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现实的教学实践来看,上语文课也可以更多在“人文性”上花些功夫。尽管“现今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老师、父母越来越难做”,但是如果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挖掘语文课的人文性.可以使语文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试对初中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文素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怎样才能找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立足“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呢?我想,落实这一理念必须要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和把握,正如崔峦老师所说,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力大势猛",新世纪伊始,"情感体验,人文感悟"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大热门.而新的课程改革则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和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不断感悟所形成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而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又有赖于读书的纯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从支玉恒老师的《太阳》教例可以看出,他主要带领学生在多读、熟读的过程中领悟语言材料。读书可谓务期其熟,由熟而悟,由悟而化。概括地说,就是“读书内化”、“注重感悟”。张志公先生说:“写在文章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的…  相似文献   

13.
范蔚 《今日教育》2008,(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只有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才能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究竟怎样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仍然有困惑与纷争——落实“工具性”,是不是一定就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反映到古诗文课,就是“文”“言”共生。在这里,“文”是指情意、人文、文化,“言”是指语言文字。“文”“言”共生,即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构共生,和谐统一。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这两个基本特点是辨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科学灵活地引导和落实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寓掌握工具性于提升人文性之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双赢的效果。那么,新课程下如何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的教学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18.
莫义英 《广西教育》2009,(22):56-56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应该建构“读”“练”并重并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态势,努力做到言意兼得。但综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的“读练”结合都存在着乱而无序、浅显单调、使用泛滥、高耗低效等现象。我们知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黄桂林 《云南教育》2004,(16):31-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虽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定论,但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少教师仍难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回避了“语言训练”的提法,于是乎不少教师对“语言训练”讳莫如深,不敢提及。课堂上难以见到扎实的语句训练,阅读教学又陷入了“空洞情感”、“假性感悟”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