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智慧是真善美在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生成教学智慧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智慧可分为理性教学智慧、德行教学智慧、诗性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创新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教学智慧的培育应突出教学智慧本体的意义,重视教育智慧主体的体验,拓宽教学智慧生长的空间,强调教学智慧的人文精神,增设教学智慧养成的内容,达到"积识成智""化智为德""化德为行"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智慧是冯契哲学毕生追求的目标,智慧说即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智慧在于达到性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由天性向德性发展,德性向天性回归的过程中,达到自觉与自愿统一的自由德性.在此过程中,要警惕两种异化,即权力迷信与科学主义.只有克服了异化,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出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培养途径,才能最终养成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3.
关怀教学是诗意的情感教学,是德性的教学,也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建构的实践教学。它要培养的是情感丰满、有智慧、有德性的实践者。因此,关怀教学致力于促进学生智、德、情的统一发展,主张在实践中生成德性,并使师生在建构关怀关系的过程中体验幸福的情感,以敞亮师生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4.
哲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涵养智慧和德性。而现代哲学教育中,这方面恰恰有失缺的存在,哲学教学根本旨趣的复归势在必行。哲学教育有化知为智,化智为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丰富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5.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6.
鲁石 《江苏高教》2022,(12):48-53
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原始创新的引擎和源泉。智慧的本质在于智德并重,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德育应把智慧生成纳入教育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智慧人格。在智慧德育实现路径的选择上,高校宜在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成己(成就自我)与成物(成就世界)相统一、良知与良行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建设智慧德育的文化场域,开发基于需要的智慧需求,培育立足生活的实践智慧,开启自主建构的智慧对话,促进德育本身的智慧提升,重构仁智合一、知行合一的高校德育框架,实现智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生长点为根,引领学生理解知识的充分广度、知识的充分深度和知识的充分关联度,是构建深度教学的3个行动准则.深度教学能把知识所凝结的思想要素、智慧成分和德性涵养充分表现出来,做到转识成知、转知成智.  相似文献   

8.
"智"是由"知"字引申而出的后起字。智在中国古代也有德性的内涵。"知"在帛书《老子》中涉及的领域也很广,其中既有否定意义的用法,也有肯定意义的用法。"智德"作为老子思想中下德状态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主导德性,是具有本体论意味的。老子智德观在人格气质修养方面,主要体现于谦虚谨慎、知足处静、灵活变通、勤奋乐观等方面。老子智德观反映了先秦文化中智慧与道德密不可分的特点,启示当今时代在重视底线伦理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底线伦理本身的有限性给予足够的认识。谦逊等中华传统美德,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培育本质内涵是实现德性与能力的内在统一。沟通大学生德性与能力、认知与实践内在统一因素是政治信仰支撑下的政治智慧,政治智慧体现为大学生知行层面合德性与合法则性统一自由选择。大学生德性层面的真和行为层面的善指向大学生道德信仰维度,作为德性主体和实践主体,知和行在现实情景中所展示的差异显示出主体精神境界不同。大学生德性和能力的实践展开,展示出大学生政治文明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历来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大学德育教育得到学校高度重视。而"美德"是老孺皆知的美好品德,优良品质,大学德育渗透"美德"教育,并以"美德"为立教之本,构建大学德育教育体系,将对大学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While honesty is clearly a virtue of some educational as well as moral significance, its virtue‐ethical status is far from clear. In this essay, following some discussion of latter‐day virtue ethics and virtue epistemology, David Carr argues that honesty exhibits key features of both moral and epistemic virtue, and, more precisely, that honesty as a virtue might best be understood as the epistemic component of Aristotelian practical wisdom. In the wake of arguments to be found in Plato's Laws, as well as in those of more modern philosophers such as 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Iris Murdoch, Carr then traces the main roots of moral dishonesty to various forms of vain and self‐delusive ego attachment. In this light, he argues in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essay that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may provide a powerful educational antidote to such attachment.  相似文献   

13.
美德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作为利他的手段的道德品质。美德的崇高性表现为对人的情感欲望和生命的超越。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看,美德是一种本质主义的价值预设。因此,美德是一种精英道德和情境道德,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道德建设应以底线道德为起点,以美德为归宿,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伦理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德育思想在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个性教育与人格教育以及规范德育与创造德育等方面已渐渐走向整合,在这一运思趋势下,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分层、对话模式以及“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德得相通”的德育心理机制都显示出了其愈久弥新的智慧探索品质,是我国现代德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5.
尽管所有的学问最终都通向自由,也就是人的解放(佛教叫“解脱”),但惟有道德才是最直接的途径。道德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道德所关涉的是人的灵魂之中最深沉的部分。那么,德育就可以理解为“解放教育学”。然而,现在作为一个学科的德育,基本上只在学校里说话,也只在德性上说话,并且把德性狭隘化了,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就成了一个以否定规定的过程。德性与智慧是人类全部文化的精髓,共同形成人类的伟大观念。德育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培养完整的人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17.
“德目教学法”是以政治教材中提炼出的中心德目把握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环节,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教学方法。中心德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德目教学法”的释义、点拨、拓展、运用四个环节,可以规范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使之有序有效。“德目教学法”有利于解决中学政治学科内容庞杂、课堂教学结构松散、不得要领等突出问题,是一种容易掌握、容易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德性修养“养德”方式主要有:以学养德、以习养德、以友养德、以文养德、以乐养德。孔子五大“养德”方式启示我们要抓好中小学生道德知识教育、养成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的人际环境、读书活动、体艺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多被人称为"德性论"的,这是因为亚氏之伦理学"着眼于人的道德德性的培养,着眼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1]。亚氏之伦理学正是把德性与活动、目的、幸福、善、快乐等联系起来,建构出一套以获得德性为最终目的的追求灵魂善的伦理学,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也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20.
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大学生德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高校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本质体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从做中学、学中做,体验生活,领悟人生。根据德行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德行教育:知行统一的方法;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己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通过学习,每一个人都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理念,做一个身心灵和谐的人,为创建和谐家园、和谐团体、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