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伊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也难逃厄运。而战争背后隐藏的是国家利益。本从美国对伊动武谈起,寻求发动战争的原因及战争给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分析中国经济受美伊战争影响的特点,解读美伊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后 ,国共两党为挽救民族危亡基本形成了合作局面 ,但围绕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和西路军问题两党激烈冲突 ,揭示了国共两党关系从停止内战到合作抗日的转变过程中又让步又斗争的特点。也表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 ,付出了重大牺牲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普奥战争作为德意志邦国之间的最后一次战争,它是德意志民族战争的一个阶段,一场“兄弟阋墙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利用灵活的多边外交政策,孤立奥地利,消除它国结盟的噩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面埋伏》原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历史上楚汉相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战役———垓下之战。乐曲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展现气势宏伟的战争场面和慷慨悲壮的故事情节。手风琴独奏曲《十面埋伏》是由手风琴演奏家姜杰根据琵琶独奏曲改编而成。首先对琵琶、手风琴的表现风格进行比较,继而细致阐述了手风琴独奏曲《十面埋伏》演奏技术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对战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主要涉及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目的以及战争和政治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This essay theorizes a transformation in twenty-first-century war rhetoric in which obstructions in public sensation insulate war from opposition. In contrast to overt persuasive appeals for the mass mobilization of society characteristic of “total war,” “light war” is a mode of violence that operates more freely by placing fewer demands on public reception, participation, and approval. Through an analysis of U.S. drone imagery between 2008 and 2011, I argue that light war cultivates social acquiescence to violence through boring visual rhetoric that subverts the capacity to sense the material consequences of war. In the process of theorizing the anesthetizing force of boring rhetoric, this essay assesses the prospects of peace and outlines future directions for rhetorical scholarship in a post-9/11 landscape.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期的战争法思想中,"仁"与"利"是一对时常冲突的价值要素。孙子是在战争之内平衡和解决"仁""利"之争的第一人。他继承了早期战争以"军礼"为指导和制约战争活动的"仁"的价值内核,又在充分尊重其自身所处时代的趋利化战争现实的基础上,宣扬"兵,利也,非好也"的功利战争思想。孙子提出的具体作战规则对"仁""利"冲突进行协调,当二者不可兼得时,他则义无反顾地选择舍"仁"取"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判断,突出地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从而对中国的建设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这一判断变化的过程,与中苏两党关系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苏两党从产生分歧、摩擦到公开论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对立,其中包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中苏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中苏论战的影响这一大背景,厘清毛泽东改变判断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和更科学地作出历史的评价。毛泽东形成“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以及对战争的高度警觉,决不是其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影响下、特殊历史事件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其说是日俄两国武力、国力的较量,毋宁说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争斗。这场战争向人们昭示:西方主流文化统治东方的格局在20世纪初将会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以日本为首的东洋文化将主宰东亚。这场战争使日本在中国东北实施殖民统治的梦想变为现实,为日本在这个地区张目自身的伦理价值取向、加固统治地位创造了机遇,更为日本构筑区域性殖民文化框架搭建了平台。加速日本全社会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日本资本主义推向了罪恶的顶点———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代田法"是汉武帝末年开始施行的一种农田"垄作"体系。目前学界对"代田法"的研究多集中在耕作技术层面,鲜有关注代田法与汉匈军事斗争的联系。在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与北方匈奴的军事斗争势态,对"代田法"的产生原因、推行时间及选种植物三个方面产生了影响。基于对这种关系的考察以及对西汉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图对"代田法"这一古老的农耕技术做出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火攻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这个恢弘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火攻不仅是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作战方式,同时也是以较少代价夺取更大胜利的重要作战方式之一,更是一种能够体现战争指挥者驾御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作战方式之一。《火攻篇》对我们的启迪是:大千世界的事事物物,都可能是我们手中的一种武器,或成为我们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条件,而不应当只把自己手中的武器看成是武器。《火攻篇》的慎战思想是孙子对战争复杂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孙子对战争本身复杂性和后果严重性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13.
西方艺术传统中的战争叙事历来注重从个体的视角呈现战争,在个体叙事的发展历程中,个体从具有人文色彩的人逐渐走向了人的死亡,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越南战争、反恐怖战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之中。对于个体的自由以及生命意识的极端强调,最终导致了人的观念的解体。在战争与人的互动之中,战争叙事既挖掘了人的性格、命运,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从人文之人到具有这一特点的人之死,也揭示出潜藏于战争背后的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压抑甚至残害人生存与发展的桎梏的深刻本质。  相似文献   

14.
1941-1945年在广袤的苏联平原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场战争——苏德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可以说都是以倾国之力,动用了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能够动用的战争手段,其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但是在这场战争之前战争双方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亲密期。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 ,参与了中法战争一些重大活动 ,对战争进程有相当的影响。李鸿章并不是一意主和 ,而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而且他的思想与清政府的态度也有复杂的关系。应该给予具体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晚年坚决主张以民族战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了他的"尚武"思想。他深入反思了清政府的对外战争以及国防建设,强调要打有准备的民族战争。他还认为,良好的外交工作将有助于民族战争的胜利。黄遵宪的"尚武"思想是近代世界民族国家弱肉强食背景下的无奈选择,他更崇尚睦邻友好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7.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2012,(4):17-18,30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8.
吴起在继承前人兵学理论、总结当时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其兵学思想,并形成了许多新的见解。在战争观方面,吴起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性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在治军问题上,他强调教战训练,主张信赏明罚,重视选拔良将;在作战指导思想上,他强调审敌虚实,因形用权。其兵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兵学理论,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公元6—7世纪,拜占廷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之间为争夺东西方的贸易霸权进行了近百年的战争,最后以拜占廷帝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不仅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时欧亚局势的变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希腊战胜波斯的最重要因素,即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对波斯君主专制的优势,使希腊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士气、策略和将领影响冷兵器战争最甚,希波战争双方在这三方面表现殊异,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