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涛 《档案天地》2011,(5):24-27
卫立煌,与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中立了大功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评价他说"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相似文献   

2.
回想起来,我与郭布罗·润麒交往有八个年头了.北京人喜欢喊他"国舅爷",因为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胞弟.可是他不喜欢这个称呼.也有人喊他"郭老",有些不伦不类,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姓郭呢,我直呼他"润麒".  相似文献   

3.
吕春 《档案时空》2007,(11):29-31
传奇将军卫立煌,与当时3位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毛泽东的朋友.他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辑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都如同一道道难解之谜.而要解开这一谜团,须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杂志先生 沙弥尔·胡斯尼(Samir Husni)博士是"杂志先生"(Mr.Magazine)注册商标的持有人,是美国杂志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风云人物,长期致力于和杂志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评论、咨询等工作.鉴于他的卓越成就,福布斯公司的说他是"美国首席杂志专家",也有专业杂志称他是"美国新杂志方面的最权威人物",<芝加哥论坛报>则授予他"全球新杂志首席专家"头衔.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是一柄双刃剑,"律他"的同时,还需"自律"."自律"的失位或旁落,"律他"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自身形象有"阴影"甚至"污点",就没有资格监督他人了. 影响新闻工作者形象的因素和问题较多.眼下比较突出的是仍有少数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舆论监督时消极推诿,目的不纯,甚至手段恶劣,借"监督"公开或变相"新闻敲诈",造成恶劣影响,遭到社会和公众的诟病.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革命者.他一生浪迹天涯,孤苦飘零;他热爱祖国,向往民主革命,当革命受到挫折后,他孤吟自叹,悲观失望;他早年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既出世又人世,三十五岁英年早逝.他素以"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著称于世,日本文学家佐藤春夫称他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彗星",南社创始人柳亚子誉之为"举世公认的天才",他的启蒙老师和挚友陈独秀毫不掩饰地称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  相似文献   

7.
沈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史学家之一。褒者给他戴上一顶顶桂冠:古代学者称他是"人伦师表"、"一代词宗",赞他"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近代学者称他为"一代史学大家","历史_上少见的文史兼备的才子",赞他"才堪撰述,学综文史","有文才而兼具史识","具备史学家的素质",赞其《宋书》"内容丰富、文辞流畅,纪、传、  相似文献   

8.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9.
叶小青  邵勇 《兰台世界》2005,(13):61-64
在民国历史上,章太炎与冯玉祥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是一位民主的斗士,无论是排满倡导革命,还是抗拒袁世凯复辟帝制,或者揭露蒋介石的对日妥协,他恣睢放纵,不怕杀头,不怕坐牢,自称"章神经",尽显英雄本色.而他的学问,则淹通博洽,造诣精深,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0.
胡适四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了多年.在他十三岁时,由他母亲作主为他定了"终身大事",对方为一缠了足的村姑--江冬秀.一九一七年胡适留美归来,与江冬秀结婚.婚后生两男一女.在"五四"个性解放的高潮中,许多留学生都发动家庭革命,"革"了原包办婚姻的"命".胡适忍别人所不能忍,和江冬秀这样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终生相处,白头到老.就此事,胡适也在同事、朋友如蔡元培、高梦旦、李大钊、徐志摩等人中受到特别的敬重.然而,胡适的个人生活并不像同事、朋友们想象的那样.他在江冬秀之外还有自己的爱,有自己的爱情生活.他不满自己的包办婚姻,想发动家庭革命,追求新的爱情的幸福,并进行了"尝试".但他"胆小怕事",尤其怕丢了"面子",伤了"美名"."革命"失败.这首无题诗便是他这场未遂"革命"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1.
初见刘国林馆长,没说几句话,他就抱出几摞子鲜红的荣誉证书,言称这是他多年的工作见证.记者数了数,总共61个,而刘馆长说这还不是全部.边干边学,从"小学生"到"内行人"敬业的人大致相似,都很执著,干劲冲天.2003年4月,刘国林主动要求从区委宣传部到区档案馆工作.档案工作对刘国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万事开头难",怎么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他甘当小学生,一边系统地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一边深入一线工作,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并对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宏观把握.有两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敬业.其一,是关于金水区档案信息网建设.网站建设是刘国林的"独角戏",而当时,他自己对网络网站则是个"门外汉".那段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论节日假日,"干中学,学中干",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资中筠 《出版参考》2005,(35):16-17
学位泛滥 我国告别了以"大老粗"为荣的年月不多时,忽然跳到另一极端,对"学位"的追求和重视达到畸形的地步.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交场合,学历、学位都成为必不可少的招牌.但是,十载寒窗修成正果,并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中国人对于谋求捷径特别有办法.街头兜售假文凭,那是最等而下之的,而且总要冒被抓住法办的风险.堂而皇之的名目是各种培训班、收费生、委培生、在职学习等等.短短几年内,就像变戏法一样,"终身教育"变成了论价"卖学位".如果只是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旧时称作"野鸡大学"的学校在做此类事,倒也罢了,严重的是国内一流知名学府也不能幸免.听说有一位知名学府的博士(在他20世纪80年代获取学位时确实是经过数载苦读,几考几榜而后通过,现在在本专业已卓有成就)有一次到一个县去考察,不料各级干部中钻出来几十个他的"校友",一直到乡镇一级干部,多半有"学位",都是从该校"培训班"得来,这种"教育"之"普及",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13.
今用:"教化万民"乃是儒者自我担当之使命,不是外人强加给他的。他以此使命而成为"儒家",若放弃此使命则"家将不家"矣。孔子被称为中国"第一教育家",他若有"愚民"之想,何谈"教育家"!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大家"的,没有一个主张"愚民",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  相似文献   

14.
舒嘉 《陕西档案》1999,(6):43-45
李登辉的一生,是背叛者的一生.也许,他一生没有背叛的是日本人.当他说"我22岁以前是日本人"时,也许并不只是说"日本化"、"皇民化",而含有更玄妙的暗示与自白.  相似文献   

15.
自从"啃老族"出现以后,一些新闻媒体,本来不屑却又不放,嘲而又讽,谴而又责,似乎这些不肖子孙十恶不赦! 我看"啃老族",是基于以下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过剩劳动力,1400万!也就是说,中国1400万有劳动能力者,是铁定的"啃"族.这是个常数,你不"啃",反正得有人"啃".这些你、我、他,是个变数.  相似文献   

16.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18.
韬奋去世以后,周恩来"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此"议"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韬奋出版奖和韬奋新闻奖的设立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 向"模范"学习,就应该以他为榜样,做好我们的工作,而不能仅仅是在某些特殊的日子把他捧出来,行礼如仪地"纪念"一番了事.作为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编辑记者.如果真想学"模范",做"模范",最起码应该读一点韬奋的书,多少了解一点韬奋的生平和思想,懂得一点什么是韬奋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为"同光体"的旗帜和领军人物、赣派诗人的代表.在清末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号称清末"四公子",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八贤之一.他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是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来考虑自己的进退出处的,故能长期有官不居,宁愿助父变法,"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以史为鉴",愚意,"鉴"者是读者而不应该是作者.我国史书历来以记实为任务,不加评论.司马迁开始有<太史公曰>,但也仅仅或叙述传说之误,或述说他的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