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由于高职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相对基础又较差,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普遍不重视,而且觉得无处下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浩瀚的文海无处不显示出中国一代代文豪的才华,那一篇篇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风格严谨的论文,读之让人感动,思之让人回味,行动有了指南。为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只要你用心留意,每时每刻都能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母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处不用。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充分运用好语文,作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包括培养写字能力、朗读能力、口语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等诸方面,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美育对陶冶人的情操,健全人的心理,培养人的美感很有作用。语文教学应该用“美”来吸引学生、培育学生、丰富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抽象,而是各种美的因子都渗透其中。一篇篇精美的白话文、典雅的文言文、隽永的诗词赋,无不充满着优美的情感。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进去,与课文融为一体,那么学生不仅能学到字词句段,而且还能激起无限的遐思,陶冶高尚的情操。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饱含深情的记实散文,无处不是作者美的情感的流露,无处不闪耀着作者情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无处不存在着美的创造.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对于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当是有情感注入的一堂课;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容易从文学作品中察觉出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情感,从而能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但是由于每篇文学作品的内容不同,学生接受的过程及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课文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去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6.
林坤 《考试周刊》2014,(96):36-37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增加信息接收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生活与语文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7.
马益民 《甘肃教育》2020,(2):152-152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笔者认为,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那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就应当让他们享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享受参与的乐趣;享受习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凸显课文之优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经过精心选编,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范围,体验多种形式学习语文的乐趣,开启学生多种感官亲临语文的能力,感受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于丽 《现代语文》2006,(8):20-21
《全同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新课程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寻找语文学习和思维活动的源头活水,充分享受语文的乐趣,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体现综合——春城无处不飞花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主要指:一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语文能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实践机会无处不有。所以教师要不断开发和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倡导互动式学习,让“互动”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泉活水;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互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与文本互动 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叶圣陶先生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高三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时,如果想让学生永远有鱼吃,那就要让学生学会钓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充实  相似文献   

15.
生活,永远是语丈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丈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丈的规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丈,语丈无处不生活。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时记作者的生平简介,看看生字,了解一下文章的情节.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容易理解,对人文性却感到茫然.什么原因使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语文学习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他们认为语文反反复复地学习一篇一篇的文章浪费时间,效果不明显,学不学语文没有意义,所以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18.
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个性才有创造,有个性才有创新,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很难在其一生中做出较大成就的.崇尚个性,注重创造正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展现自我、塑造个性的过程,个性化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育者日益关注的话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探索,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理想的个性化教学,让个性之花盛开在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 累、感悟和运用”,还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 文”,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 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因此,让学 生在愉快的教学中学做人、长知识,增加生活的体验 与积累是极其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积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 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对学习 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变为“…  相似文献   

20.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情感体验、生活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