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老师: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林,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好像是毫无知觉一样,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被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大雨如注,竹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又吸  相似文献   

2.
怎样写景物     
同学们每次遇到写景的作文,总有一种写不下去的感觉。在此,我想跟大家谈一谈怎样写景物。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一点同学们都清楚。要把景物写好,关键的是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同学们都读过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子的故事吧。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曾经在骄阳下观察,在月夜里观察,在狂风中观察,在大雨中观察。最后做到了“胸有成竹”,他画起竹子来才那么得心应手。我想写景跟文与可画竹子差不多。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竹子的风采,光知道画竹子的顺序,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要写景,观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3.
宋朝时,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最为有名。一天,他的好朋友晁补之前来拜访,看到他正挥毫泼墨,转眼间几株栩栩如生的竹子便跃然纸上,晁补之不禁拍案叫绝,吟诗称赞:“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便是“胸有成竹”这句成语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人格: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秆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画家郑板桥爱画竹,他写给子女的对联也和竹子有关。上联一语双关,指出读书一方面可做精神食粮,一方面可赖以谋生;下联则寄厚望于子女,希望他们像竹子那样虚心而正直。  相似文献   

6.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7.
正胸有成竹宋代苏东坡看到文与可所画的竹子,十分赞扬,他分析其竹画得好的原因是"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和"意存笔先"一样,既可以指导绘画,也可以指导人们的其它行动。中国画所凭借的材料是毛笔和宣纸,假定没有成竹在胸,用笔稍存迟疑停滞,就会造成笔致气韵不畅,水墨溢出;如立意未周,又会使意境不显豁,便会影响观画者领会作画者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非常喜欢竹子,所以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他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看上去都像真的一样。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There was once an artist whose namewas Wen Tong.He was famous for his bam-boo drawings.A lot of people asked him forone of his bamboo drawings.People wanted to know wh...  相似文献   

9.
成语十二问     
《广西教育》2006,(7C):52-52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相似文献   

10.
胸有成竹     
<正>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很喜欢竹子,以至于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都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情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12.
一认识竹子那年我读高三,竹子并不是他的真名,可我一直都是这么叫他的。那是个星期天,刚下过一场雪,我兴致很好地去公园看雪景,我在一丛竹子下看到了这个大男孩,他正全神贯注地画着什么。我好奇地走过去,见他正在画雪竹。  相似文献   

13.
<正>在郑燮的眼前,延伸着文与可的足迹刻印下的小道。欲要描摹传神之竹,其实只需要埋头踏上那条既定的前路,那堪称丰富的前人资源将滋养着他,使他胸有成竹。但板桥决然拒斥了竹林环绕的前人之路,扭头迈向了泥泞的未知。他言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因为他抱负不止,追求不憩。他当然明晓,文与可乃是巨人,他能有勇气不由恒蹊,得益于前人技法的传承与馈赠。但他早已胸有成竹了,不用再拘泥法式,不用再仰视跟随。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15.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成竹在胸     
<正>【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  相似文献   

17.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 ,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 ,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 ,或看到虚心、谦恭 ,“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 ,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 ,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使人俗” ,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 ,而他策竹杖的风姿 ,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 ,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 ,譬如杜甫先生 ,他有…  相似文献   

18.
画竹与作文     
北宋著名画家“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文同(11018—1079),字与可,被世人称为一代“竹圣”。大文豪苏轼在《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中记载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矣。”由此可见文与可画竹的两个奧妙。其一,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有足够的准备,然后才能  相似文献   

19.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缅怀亡友文与可的一篇文章,文章纵横恣肆情感却自然凝聚,围绕"竹"的绘画形象来展开描述。因此从中国绘画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可以更加直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