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师信念体系和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用语言学和TESOL中,人们早已开始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过程,然而对外语教师所经历的认知过程——教师信念体系的研究还只是最近的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探索、思考和认知的过程能够更好地探究教学的本质,因为教师的有关教学的信念体系影响他们的课堂实践。对教师信念体系的研究对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渭"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文化根脉、形成过程、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要求一种理性的文化思考,追求一种高远的文化境界,坚持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表现一种高度责任的行动."文化自觉"的核心是"文化选择",而"文化选择"的目的是"文化创造".它旨在唤醒人们的文化主体意识,激发人们的文化创新精神.这也是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大家所期待的新课程文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理解出发,基于跨学科学术组织的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性要素进行探讨。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学科文化信念和价值观方面,如学者价值观的异质、学科文化认同度迥异、学科话语权的争夺等。其形成与学科规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积淀、学术部落所构成的行动情境、以及学者思维和地位产生影响的行动选择有关。要消弭学科文化冲突需要重构行动者的学科文化信念、行动情境、规整学者行动。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开掘大学生的精神内涵、培养大学生以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促使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雷锋精神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历代青少年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低位,故选择以其为切入点研究"90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在大学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社会行为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对大学校园文化认知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与西方相比已经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山西太原市五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和加拿大两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樱花自古被日本人所钟爱,日本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念.这种文化在生活中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周期,在精神上形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日本式的认真,也唤出了日本人时刻不弃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布鲁纳看来,民间心理学主要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中。人们通常将其称为民间社会心理学,甚至更简单地称为"普遍意识"。作为一种学说,民间心理学缘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学特别是认知人类学的研究,社会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转向"、科学心理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反叛"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民间心理学的核心思想主要由心灵、自我和知识三个相互关联的信念构成。其中,关于心灵的信念主要包括四种心灵模型,即:模仿的心灵、白板的心灵、互动的心灵和经营知识的心灵;关于自我的信念主要包括自我的本质和自我的建构;关于知识的信念主要包括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获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隐喻为认知路径来探知英语专业学生有关英语教与学的信念体系。课题主要采取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的形式引出调查对象的隐喻式话语,获得所需语料。对有效语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隐喻作为一种表征和反思工具是学生认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学生的教与学信念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趋向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现象、一种文化—心理过程、一种精神交往的艺术是难以用精确的概念加以认知与表征的。教育隐喻不仅是人们认知教育活动的重要思维工具,更是教育叙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教育隐喻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教育隐喻的生成背景,同时可以了解教育隐喻创生个体的教育理解与教育信念,为研究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突显部分代整体"的思维定势有助于人们经济简约地把握和认识世界。探究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别称,对于了解其历史、地理、文化、物产以及旅游是大有禆益的。作为一种命名活动,别称同样体现了一般的命名机制,而基于语言认知视角解读其别称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因此,文章选取人们熟知的国家和城市的别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命名转喻观"来探讨别称的认知理据以及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以期深化人们对命名转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文化看英汉谚语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而语言则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对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汉谚语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学校文化的积淀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具有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并使之形成一定的理想、信仰、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功能。目前,学校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崇,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的思想和理念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厘清,操作层面也还有一定的偏差。文章作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关注学校文化的设计和规划、关注学校文化的载体更要关注学校文化软环境的支撑。学校管理者在践行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过程中,面对纷繁的社会文化要认真的进行选择、提炼、积淀和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培育和丰满学校的特色文化,才能生成和丰盈学校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化是培育人才的主要手段。对文化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获得新的体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多元性和和谐性辩证统一、稳定性和变迁性辩证统一、传统性和现代性辩证统一的特性。文化的精华在于思想,在于理念,在于精神。先进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系统。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重点在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村开发对于传承文化、美化生活、丰富精神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民俗文化村的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建筑民居等物态设计及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对深层精神的研究,尤其在民间信仰领域。为填补这些空白,本文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定群体中人们共享的意义体系,文化有五个要点:1)文化是人的文化;2)文化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同时又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交往的条件;3)文化一定是共享的;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5)文化是一张强有力的意义之网,确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学校的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假设等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而关于学校的故事、传说、典礼、仪式、人们做事的方式方法则表征了学校文化外在的浅层的结构,它是学校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彰显的载体,只有透过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体悟其深层的意义,才是学校文化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工具,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行动者是在其自主性与文化的强制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向,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转变。这一文化的转向有助于消解之前一直存在的文化隔阂,使一般行动者能更好地达成主体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改变了人的存在形态和状态。从文化的视角入手,将人的存在依次分为三种样态:本能文化、群体文化、个体文化,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的尝试性诠释,也是对人类发展脉络的理论渊源探索。  相似文献   

18.
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长江三峡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有关三峡的纪录片影像,分析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内容,探讨水在三峡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三峡人对水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19.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20.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制定合适的奖惩制度、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丰富班级活动、注重家校联手等方面探讨新课标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对班主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