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诗美,最为本质的核心,乃是诗人的人格美。真诚,是构成公刘诗歌观的特质。社会责任感的坚忍精神和深沉的历史痛感,构成了诗人生命的个性美;同时,亦展现出独具民族情怀的独特风采。对人生、对历史所做的深层反思,对自我心灵史的烛照,为其编织自身具有人格美生命网络的经线;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透视,及其对自我的灵魂拷问与自责,乃至逐步形成的宇宙意识,则是其诗生命网络得以形成的纬线。公刘诗歌中的人格魅力,还表现为一种情操的美。他的晚近诗作,更在对人类意识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公刘最为杰出的成就,还是以特有的剑胆琴心,去铸造自己的诗魂。  相似文献   

2.
牛汉的诗,乃是诗人生命历程中“带血的风”,它闪亮着生命的本真;亦是:“不羁的灵魂”写照,它既是心灵的雕塑,又是中国脊梁的诗意造型;同时,诗人在诗路跋涉中所进行的灵魂拷问,还构成难得的“冰山风度”。诗人牛汉,有鲜明个性而无“角色化”的定位,且不执于任何一种流派或创作方法。牛汉的杰出之处,则在于他以与兽性较量中可以升华的人格美,荡涤着当今喧闹而低迷的诗坛。牛汉不愧为“诗之赤子”。  相似文献   

3.
伴随悠久邈远的古国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元曲,乃至新诗,伟大的诗人灿若群星,优秀的诗作层出不穷,熠熠生华,辉映天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依我看来,与其说“志”是感情的抒发,不如说是生命意识的强调与张扬。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命意识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源于生命,涵容生命。诗人写诗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形式,均为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即便在诗歌最初萌发的远古的“杭育”诗派(鲁迅语),仍可以说是人类最纯洁、最自然、最天真的生命律动。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观的映照。诗人生命哲学观的不同,诗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也不尽相同或迥然相异。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诗歌各种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学儒者重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童心美是闻一多诗艺特点的重要构成,是诗人人格美在诗中的体现。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子之情;最真诚地表现自我;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我向思维”;艺术表现形式上整体拟人化倾向和饱含童趣的比喻意象。  相似文献   

5.
屈原《九歌》悲剧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九歌》以祭神的形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诗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格,浸润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诗人在困境中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思考和体验。诗歌祭神,实质是祭奠诗人的人格理想以及苦闷的灵魂,是诗人寻求超脱,自我拯救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这一学自觉的时代,诗歌以其普遍的自我生命意识、超然玄远的生命追求构成其深邃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政治状况、哲学思潮等方面的综合考察,阐述魏晋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可以对魏晋诗歌独特的审美风貌和魏晋诗人的精神底蕴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日、月意象与李白其人其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是一个憧憬光明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中日、月这两种宇宙意象出现得很频繁,但这两种意象又因其不同的意蕴给了诗人不同的启发,并因此使得其诗歌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日意象经常与诗人的事物意识相联系,表现的是其积极而严正的追求;月意象则往往以其母性的光辉呼唤着诗人的温情,更多地表现了其浪漫的诗人情性。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李白和李白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9.
冉仲景是近年诗坛崛起的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其诗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和高原的风姿,风格博大沉雄,语言清晰明快。康巴高原和武陵故土,是其诗歌抒写的两大主要对象,它们相辅相成,构成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世界。前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后拓展了他的诗歌视域,丰厚了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0.
洪迪诗歌为百年中国新诗奉献了一片并不显赫却独一无二的诗美天地。其风格深沉而幽微,兼具强烈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意识、宏大叙事的铺陈与玄妙的诗思运行。就其诗思的开阔、深沉与超越等特质来说,洪迪足可厕身思想勇士与智者的行列。洪迪更非"枝叶诗人"而是"根部诗人"。在诗美建构中追求一种大美,天问式的究诘,亦不乏在溪流边与空明中极难追捕的感觉与思絮之片段,常常漫步于吉词的爆破与深默的边缘,致力于诗歌的"大用"而非雕虫末技,构建圆融的诗美创造主体,而渐臻于完美的境地。洪迪的诗歌实践、诗学观念和人格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个民族尊敬诗.也尊敬经典。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诗歌和行动,特别是以生命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杜甫以诗词表达了对社会的忧患、对国家的担忧;还有陆游、文天祥、辛弃疾等一大批诗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诗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诗歌的魅力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学习个体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职生更注重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往往忽略对美的体验、感受与陶冶。再综观时下,语文课的文学味被一些丰富的“活动”取代了,课堂气氛热闹,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却少了。  相似文献   

12.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3.
蒋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2):77-80,89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刘民红 《文教资料》2009,(15):15-18
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15.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16.
蔡其矫用生命写诗,在诗中演绎生命的美丽,其悲壮美、柔婉美、理性美的不同风采,都发源于诗人纯真的人格,统一在审美升华上。其三美的成因,既有时代影响,又有题材因素,还有诗人自己的心灵感应和人格表现,特别是真善与大爱的包容和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有自身的艺术规律。诗人在创伤时应懂得得诗的艺术规律,有强烈的文体意识。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至今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许多诗人的文体意识不强,诗歌作品缺乏诗质。诗体重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主题是闻一多诗歌诸多主题之一,闻诗中的生命主题反映了他对于生存环境的认识和对于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他的这些认识和思考没有停留于为其遭逢而喟叹悲伤,而是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并归结为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因此其生命主题之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而深邃的生命世界,而且展示了这个生命世界复杂而又纯净、平凡而又高尚的矛盾交错中显示出的人性美和人格美。  相似文献   

20.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考史、援史证诗,同时具有宏观的诗史意识以及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反过来,作为诗人的赵翼也对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史学观念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两种身份之间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