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教育政策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的、本位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政策欲发挥规范效力,必须基于一定的道德谱系之中,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利益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从更上位、更宽广、更基础层面对教育政策进行引领、规约和协调作用的道德品性愈来愈突显,具体表现在:教育政策与道德在发生学上具有同源性;教育政策须以伦理道德原则为价值导引;教育政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体现鲜明道德品性教育政策的具体表征形式为: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理念;恪守"正义性"的教育政策安排;遵循"公共性"的教育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2.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07,2(9):14-19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的共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通过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项崇善的事业,必须讲道德。教育道德性的提升,需要教育把学生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利益归宿,要求教育目标的设计应该合乎学生良好发展的宗旨,在教学方法选择、教育教学评价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性、人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项崇善的事业,必须讲道德。教育道德性的提升,需要教育把学生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高利益归宿,要求教育目标的设计应该合乎学生良好发展的宗旨,在教学方法选择、教育教学评价和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性、人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道德性,是社会的道德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是道德的,而教育又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的道德性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可以通过坚持人本的教育思想、将直接道德教育与间接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营造充满道德精神的教育环境等方式来提升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9.
成苏文 《华章》2007,(2):31
GDP崇拜是把发展看作一种经济现象,把现代化过程简单的理解为单维度的物质财富增长过程.只注重GDP的增长,而忽视社会协调发展,忽视人的道德品质,其结果是人们对于物质的无尽追求剥去了生命的精神意义,人们精神家园的迷茫,而市场经济失去公众的基本道德支撑,必然造成人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和经济活动的严重无序,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在教师专业化的大潮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并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11.
游戏是人们为了某个目标,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能够愉悦身心的一切活动。将游戏作为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给合点,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学科教学渗透、校园文化浸润、团队辅导提升是游戏理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三种运用方式。学校在实施教育游戏时应遵循以人为本、整体设计、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原则,以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如果孤立地在形而上意义上抽象地讨论人性的善恶,在今天看来,其意义确实不大。但若从人性与道德教育的联系来看,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传统的人性理论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前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及目的进行反思,对道德教育所依据的原则规范的内容及特性进行再认识,以发掘传统道德教育与修养学说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活动的有益借鉴和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至善是被人类普遍追求的东西,具有绝对的价值,教育对善的向往自古以来通过各种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取得实际的效果。然而反观今日教育的现状,却发现教育所设定的价值目标和规范并没有切实转化为教育的现有。虽然人们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介入教育生活已达到了一定的理性自觉,但我国不应只停留于反省与思索的层面,更应关注教育的实践活动,从教育者个体的内在德性保证和社会的外在保证两个主要方面去实现善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5.
从整体现状来看,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方法“机械化”、教育活动“孤立化”等问题,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应根据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确立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整体性和开放性相统一等原则,从创新道德教育内容、改进道德教育方式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视研究二者之间的异同。两者在教育目的、指导思想、工作对象和教育内涵等方面存在一致性,同时在教育功能和形式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当前为适应素质教育、德育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需要,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德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化高职德育教改,使之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必须走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具体做法是:把“两课”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战场,使之成为高职院校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卢乃桂  王芳 《教育学报》2006,2(2):55-59
在华人社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培植那些反映道德标准的价值观。然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及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并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寻求实践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迎接网络世界的出现。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应让位给简洁易懂的观念,比如“尊重”。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有启发性和适切的道德教育应建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真正兴趣之上。华人社会的德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非正式教育的组织者,都应共同努力去了解虚拟的网络世界,并设计出可行的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教育中德育不同于第一、二代远程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德育,呈现出德育主体的多层次性主体的自主性、时空的广阔性、德育教学手段的高技术性和教学环境的虚拟性等特点,应对这些特点,应建立多层次的德育教学体系,同时建立感受母校人氛围的制度,开阔德育教育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运用到学校中即为"以德治教".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其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未来国民的素质.但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增加可操作性;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德育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注意培养良好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