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二八、二九年间,我国革命文艺界内部发生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这场论争,以创造社、太阳社为一方,以鲁迅、茅盾为另一方。创造社、太阳社之间虽然也存在一些矛盾,但对“革命文学”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鲁迅和茅盾的参加论争,并不是联合行动,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所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基本上是从社会阶级斗争学说移植到文学领域中来的,主要内容表现为确认了文学的阶级性,强调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其文学批评的标准也完全倾斜在阶级性、政治性方面。因此,“革命文学”论争者们在作家的世界观问题上,表现出对创作主体的最大重视,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论争也为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出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太阳社同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是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这场论争的性质,多年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同志认为,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提倡的革命文学运动,是在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之下进行的,这场论争实质上是鲁迅同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历史的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自1928年1月冯乃超发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开始,差不多延续了一年之久。这是一次对革命文学运动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论争。但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大半扭缠着私人的态度、年纪、气量以至酒量的问题。至少,这里都表现着文人的小集团主义”。而把这个论争扭转到原则和理论研究上来的最主要的力量,则是鲁迅。在论争的过程中,他以他的丰富的经验,深刻的认识,对革命文学运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同时,他觉得可供论争参考的理论根据太少了,所以大家都有些糊涂,于是他默默地作着那些别人不肯做的工作,为了使论敌咬嚼有些味道,他介绍了一些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忍疼”。只希望“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和光”。就这样,他弄清了许多革命文学的糊涂问题,也纠正了开始时自己认识不够正确的地方,从而把革命文学的论争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醉眼中的朦胧》是鲁迅第一篇对革命文学的论战文字。因为是论战文字,自然不免有些尖锐。所以在发表后,弱水就认为是“尖酸刻薄”,“态度太不兴”了。李初梨也认为是“一片神经错乱者的呐喊”。成仿吾更认为“词锋”“刁滑得很”,是“他们师爷派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7.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鲁,郭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曲折演变的四个阶段:一、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北伐前后,他们由文学上“文人相轻”到政治上“同气相求”,二、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由于郭沫若对鲁迅的错误攻击,使鲁迅“愦懑”而关系交恶;三、左联时期,他们共同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但相互之间却时常“笔墨相讥”;四、左联解散之后,他们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而加强团结,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求同存异,彼此作了充满战友情谊的中肯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对胡适当年提出的“多谈问题,少谈主义”引起的论争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胡适的初衰是反对当时王捐唐提出的民生主义,并非专为反对马克思主义。他的真实意思意图在提倡一种戒空疏、倡务实的学风。有其值得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所呈现的重要文学现象,自20年代以来,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从文学史研究的具体进展看,“革命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年以前;1949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这三个阶段,因历时条件不同,研究的问题及重心也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课标新教材每节节首的“问题探讨”栏目,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它由图片、文字情境和讨论题三部分组成,集趣味性、真实性、科学性、知识性为一体,强调为学生学习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还形成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丽莎的哀怨》是革命作家蒋光慈在二十年代末创作的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小说创作之时,革命文学论争已接近尾声,对革命文学的创作题材,蒋光慈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一个革命党人的英勇表现出来,固然是革命文学,就是将一个反  相似文献   

13.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这场论争给双方乃至整个左翼文艺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异中求同”使双方实现了“人和”。使左翼文艺界内部的原动力被激活,使左翼文艺界实现了“优胜劣汰”,使进步知识界明确、认同了无产阶级文艺和文化的存在合理性,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6,(6):92-98
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在文学的内部论争、派别论争和批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鲁迅的革命文学批评理论认为,革命文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性为内核特质,以战斗和讽刺为应有的创作态度的文学,也是宣传的功利性与艺术的审美性相统一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文学和艺术是一个重要的有成绩的部门。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革命文学论争是这个“大的发展”的重要开端,它揭开了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策划组织和直接领导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文学团体。它的成立,一方面显示了在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勦”政策的可耻的失败。它的成立的原因: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党单独领导中国革命运动,这就决定了在文学上也要水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毛泽东同志等所创立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也给进步的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在文学本身方面,自“五四”以来党对“革命文学”的提倡特别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开展,也为左联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伦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文学”的提倡问题就不能不被列为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就像这样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7,(1):56-59
后期创造社以《文化批判》为平台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并与鲁迅等人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通过夺得象征资本、借用权力资本等策略,后期创造社在论争中实现了重新划分文学场域的愿望,并巩固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文化批判》对左翼文艺理论和作品的译介,在为其树立革命文学旗帜的同时推动了整个左翼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形象的“真实性”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这种“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渗透在作品中的主体情感的真实性,即主体的主观真实性,而不是指作品描述对象有多大的科学精确度,即客体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两个口号”的论争从表面上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场文艺口号的论争,但通过本文的分 析认为这场论争已经涉及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许多核心内容,其实质是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 索。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论争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