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曾对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你最讨厌的家教方式是——”填写“唠叨”的占65%;“你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62%的学生答的是“理解子女,不唠叨”。可见,唠叨确系现今家教中的多发病。家教中的唠叨,内容大多指向“不准”、“不许”、“不要”、“切莫”等禁  相似文献   

2.
假期里逛书店,最招眼的是家教图书。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科学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家教图书记载着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类是北大、清华、剑桥学子之父母所写的育儿“纪实”,这类图书记录着教子成功的“特例”。你若是有心要在孩子身上下下教育的功夫,买第一类图书回家研读一番,找找  相似文献   

3.
哎!别误会,我要写的并不是一位爱唠叨的妈妈,而是我们班的同学“唠叨妈”郭宇。要说我们班谁最唠叨,恐怕百分之百的同学会说是郭宇。这不,说曹操,曹操就真来了。“关鹃——关鹃——关鹃——”郭宇反复喊着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随便翻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家教”这个词,一目了然的规范性定义是:家长对子弟的教育。但如今你打开电脑,登录有关家教的信息,或在报纸上查看家教的广告,才发现此“家教”已非彼“家教”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公认的“家教”内涵已迥然不是原来的本义,如果要对它下定义的话,最确切的就是两个字—“补课”  相似文献   

5.
最激烈的现象:家教   家教是大多数学生打工兼职的首选.双休日,华师武汉教院等师范院校的大门口,书桌一字排开,长达几十米.想做家教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有,各自忙碌着,都希望自己的“生意“兴隆,而同学们的见面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成为“祝你好运“或者“找到活儿了吗?“之类的.……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说女人最唠叨,可我们却有一个特别爱唠叨的男班主任——张老师,整天在我们耳边“念经”。  相似文献   

7.
你觉得你的母亲常常对着你“唠叨”吗?她的“唠叨”你能听得进去吗?我们的母亲都爱唠叨,唠叨着让我们起床、写作业、洗衣服,还总是唠叨一些大道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想听。而对于本文的作者来说,母亲的“唠叨”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作者发现,在这些母亲的口头禅里,蕴藏着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做人的道理,蕴藏着对于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如果问孩子:“你最烦父母什么?”最普遍的回答一定是:“最烦爸爸妈妈唠叨。”的确,唠叨是中国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少学生都请过家教,也发生了很多“故事”,那么对于家教怎么看?是你自己要求家教的,还是出于无奈?是自己老师课后的辅导,还是请外面的高级教师或大学生?家教是好学生的再一次提高,还是“差生”的机会?我在读初三,面临中考。我们这儿的老师个个眼里闪金光(我所见的):语文老师每天晚上补一批,每批10人,收礼无数;数学老师暑假里  相似文献   

10.
做人难,做人的思想工作更难。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不少教师养成了“唠叨”的习惯。诚然,我毫不否认“唠叨”的良苦用心,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因为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唠叨是一种重复刺激,它会使学生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去。这就是“婆婆嘴碎,媳妇耳背”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也许她平凡无奇,或小气计较,唠叨老土“,上不得厅堂”,令你尴尬无比。可无论如何,她爱你的心,都值得珍惜。何不像她纵容你一样,送她你的纵容,纵容她的唠叨,来告诉她你的爱并且将之铭记。——题记“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要乱放我的东西,这下倒好,新买的周杰伦专辑又找不见了!”我开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朋友: 给你介绍一位送上门的、权威的“家庭教师”,你愿意吗?她的名字叫《中华家教》。★《中华家教》是全国妇联主管,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指导,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会刊,是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家庭教育类期刊。★《中华家教》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类期刊,办刊10年来曾指导数千万父母培养孩子成才。★《中华家教》是全国32万所家长学校的必备教材,传阅率极高,据调查显示,《中华家教》每本平均传阅率达9—12人,每期读者约1000万人。  相似文献   

13.
爸爸爱唠叨     
我有一个爱唠叨的爸爸,只要他一唠叨起来,我就像身处热闹的菜市场。有时,他一直唠叨我这不好那不好的,真让人没信心。浙江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倪恩东我听说过“两个女人等于五百只鸭子”,没想到男人唠叨起来居然会让人感觉如身处菜市场。看来唠叨给人带来的情绪不是一般的烦,那是相当烦。不过,有一个唠叨爸也并不都是坏事,呵呵,这意味着你的妈妈不是很烦……话说回来,我已经强烈感觉到,你的爸爸非常爱你,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地想要关心你,所以才表现得如此“劳口劳心”!唠叨和沉默一样,都是父亲表达对你的爱意的一种方式。你真的应该庆幸…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家教的功能也意味着消失,出现了“家教抛荒”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家教抛荒”,对孩子最普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其不良行为在家里得不到及时的约束、纠正,因而影响了学业。苏北某县学生A,读小学时一  相似文献   

15.
或许你非常讨厌唠叨,可我,却要给它点个赞. 在老师口中,唠叨随时都会冒出来:“过马路要小心!”“上课要专心!”“做作业要用心!” “不会的作业要举手问老师!” “放学后要尽快回家!” 在同学口中,唠叨也是各式各样:“《天气预报》说要降温,你明天要多穿点衣服.”“别玩儿了,老师来了.” 在家里,唠叨就更多啦.我的奶奶是个当之无愧的“唠叨天后”.刚才她还在说:“做作业要用心,不能边做边玩!”转头又说:“小孩子要爱干净!你看你昨天穿的这身干净衣服,今天都脏成啥样了?”哎,这样的唠叨真是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小草,说也说不完.  相似文献   

16.
很多家长感叹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与家长沟通。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家长沟通;36.4%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也是今天家长们主要的困惑。有专家指出,家长教育的无力化是“权威失灵”的一种表现。那么,家长权威为什么会“失灵”了呢?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该怎么做?为此,笔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孩子和专家,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一些启示。家长:孩子越大越难管“我要走出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发出的…  相似文献   

17.
秋阳 《家教指南》2009,(8):20-21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选一个双休日,走进一些重点学校的名教师家里,你或许可以看到“壮观”的家教场面: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里,客厅里坐着学生,书房里坐着学生,卧室里坐着学生,老师穿梭其间,给这堆学生讲解,让那堆学生看书、做题。那情形,倒像是边远地区的“复式教学”。那种和风细雨、灯下育儿的经典镜头早已模糊,现代家长更情愿把孩子送到老师家里,送进各种特长班,或是聘请在读大学生给孩子辅导功课。家教,正以如火如荼之势在城乡各地迅猛发展。家教,何以这样热浪滚滚?家教,你将走向何方?且随我们一起走近家长、走近学生、走近老师、走近专家…  相似文献   

19.
“老师一律不准做家教。也不允许在外面授课。”(××学校教学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的校纪之一)“家教”是当今社会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不少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都有过请家教的经历。特别是现在,学习成绩差的要请家教,学习成绩好的也同样有可能请家教。可见,在重视子女教育的今天,家教是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个市场。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在职教师做有偿家教,当然基层学校也不乏有此规定者。对此,有的一线教师认为,既然有需求市场,我们就可以投入其中,至于收费那是市场经济使然。也有的一线教师认为,做有偿家教有损教师的“德高为范”的师德形象。作为一线教师,你怎么看待有偿家教这一现象呢?  相似文献   

20.
唠叨大师     
妈妈是一位唠叨大师。第一单元考试前,妈妈的唠叨是没完没了,吵得隔壁邻居也烦起来了。你们听——“杨柳啊,考试要仔细,要沉着,要冷静,绝对不要慌啊!”“好的,妈妈。”我回答。“别嘴上说,要记在心里。”“好啦。”“不要这么不耐烦,专心一点!”“好!”“不要对妈妈这么大声,小孩子要学会听话。”“好……”“这才乖嘛!”“以后考试自己认真点,不要老要妈妈来帮你复习,自己要知道考试的重要性,不要想当然,不要不复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停!”我大叫一声,“我知道了,请不要再说啦!”我以为这么一喊,妈妈就会停止她的“唠叨神功”,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