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生态位理论,将知识转移细化为投入知识转移和存量知识转移,通过构建基于AJ模型的知识投入利润模型和基于Lotka-Volterra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结合定性分析和算例验证,揭示了知识转移对知识投入及创新收益增量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系数对成员收益增量及知识转移演化均衡的影响较大,通过调整两类知识的转移系数,构建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有望推动知识有效转移,促进成员知识存量增加,降低单个成员以及联盟知识投入量,提高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成员及联盟的收益增量。  相似文献   

2.
联盟关系、环境动态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灏  李垣 《科研管理》2010,31(1):77-85
摘要:战略联盟中的联盟关系是制约创新绩效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联盟关系视角出发,通过分析127家德国联盟企业的调查数据,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联盟成员间的依赖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倒U型的影响关系;联盟成员间的冲突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负向影响关系;联盟依赖与联盟冲突间的交互作用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联盟依赖与依赖方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联盟冲突与依赖方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为企业解决联盟关系中的稳定性问题,有效获取创新关键资源,顺利开展创新活动,赢得绩效增长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中知识资源配置效率,融合了效用、生态位、知识管理等理论设计,基于知识转移生态演化的产业技术创新协调模式,基于改进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知识投入产出效用模型和基于Lotka-Volterra构建知识转移生态关系模型,结合定性与数值算例分析了联盟纳什均衡与帕累托均衡下的成员知识投入量,并揭示了存量知识、增量知识、联盟知识之间生态关系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增量知识、知识转移能力系数、知识转移意愿系数等对成员知识转移演化均衡及投入产出效用的影响较大,通过以增量知识为核心动力,协调联盟中3类知识转移能力系数和意愿系数,构建相互依存的知识共生关系,有利于推进知识的有序增长,提高产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成员及联盟效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实现互惠共生是共生体的最终努力方向.依据互惠共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关系成立的充要条件,针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合作问题,利用杂合遗传算法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筛选出有助于实现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指出知识资源互补性、文化相容性、相互信任持久性、利益分配均衡性、共生模式合理性以及组织柔性化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伙伴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发联盟作为企业解决创新资源不足的重要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该研究基于联盟控制与产品创新理论,分析了转型经济背景下联盟控制方式对于企业突变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联盟中的结果控制会提高企业的突变创新绩效,而过程控制则与企业突变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在影响突变创新时存在互补关系。同时,联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会加强过程控制与突变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施工方作为总承包方的利润分配模型,把项目参与各方看作联盟中的成员,通过结盟形成一个共生体,运用共生理论对联盟获得的收益进行分配。由于成员存在技术熟练性、市场环境等风险,以及在项目中所处地位不同,我们引入偏离理想状态共生系数。偏离系数是研究共生理论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此参数求解,得到优化后的联盟利益分配方法。混合模型提高了各成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成员和联盟的收益。  相似文献   

7.
张红  李长洲  叶飞 《软科学》2011,25(11):42-45,51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金山化工浆层纸生产联盟体中互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加盟企业与盟主企业合作愿景的兼容性对供应链联盟互惠共生对象选择机制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联盟成员间知识的互动和整合方式决定了供应链联盟共生介质接触方式选择的方向;盟主企业的共生界面选择机制为有效建构供应链联盟界面关系,提高联盟成员企业间物质、信息或能量双向交流的动力并降低其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当前环境下,跨界创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跨界联盟能够突破原有边界束缚,协同不同领域资源,产生具有重大价值的创新成果。联盟主体间组织关系、地理距离和技术禀赋等多种邻近因素对跨界联盟协同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人工智能领域2000—2018年间的专利申请数据,划分出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3个阶段,分别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itic回归和负二项回归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合作专利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跨界联盟多维邻近性与联盟创新能力的关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网络特征对多维邻近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组织关系邻近对联盟的协同创新始终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地理邻近在技术导入期对联盟的跨界创新有促进作用,但在技术成长期和成熟期对联盟创新的影响不大;技术邻近性对联盟创新的影响主要在技术成长期和成熟期得以显现,在技术成长期,技术邻近性的影响程度先增强后减弱,而在技术成熟期,技术邻近性对联盟的协同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跨界联盟的网络特征对组织关系及地理邻近与联盟创新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联盟节点间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能够增强组织关系邻近对联盟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替代地理邻近推动联盟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9.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知识联盟中共生现象的分析,构建了知识联盟的共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并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主客体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联盟企业成员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间的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进而促使联盟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联盟组合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直存在矛盾结论,本文深入联盟合作的资源层次,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并充分考量创新情境的独特性,实证检验联盟组合资源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同时在资源编排理论视角下进一步分析资源动员与资源协调对上述关系的单独与共同调节作用。以2010—2016年创业板企业构建联盟组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联盟组合资源多样性显著降低了企业创新,联盟组合功能多样性作为资源动员的具体方式与资源多样性两项交互与企业创新负相关,协调规范作为资源协调的具体方式与资源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的三项交互与企业创新正相关,结果表明联盟组合多样性正向效应的实现有赖于资源多样性、资源动员与资源协调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开联盟组合多样性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的黑箱,有力支持并发展“资源-管理-创新”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企业能够通过跨界创新实现与用户的价值共创,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引入用户驱动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冗余资源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基于352份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Bootstrap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跨界创新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以及用户驱动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冗余资源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企业跨界创新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用户驱动创新在企业跨界创新和用户价值共创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正向调节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驱动创新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证实了企业跨界创新对用户价值共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而且对现实中企业管理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龙跃  顾新  张莉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583-159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交互行为呈现出产业导向的生态演化特征,本文融合知识管理、博弈论、生态学等理论,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知识交互的生态关系归结为联盟成员交互关系、政府-联盟交互关系、政府-联盟-成员交互关系等三种生态关系,基于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构建了相应知识交互关系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研究表明:知识吸收能力、最大知识存量等因素对知识存量增长及均衡态具有正向反馈作用,通过政府向联盟注入知识存量增长的动力,构建“互惠共生+偏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有望促进知识交互向高效率均衡演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相互依存、彼此合作,构成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研究为隐性知识流转网形成健康、稳定的成员共生关系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分析了成员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和共生模式,运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规律和演化过程,推演了演化均衡点和稳定条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是成员合作的最优模式,成员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与成员共生系数和最大知识规模相关,知识自然增长率和初始知识规模影响成员知识增长速度和路径。成员共生系数受到合作效应和竞争效应两方面的影响,成员的知识贡献程度、价值共创水平及知识还原程度对成员双方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有积极正向作用,竞争因素抑制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兰新萍  龙如银 《资源科学》2010,32(9):1698-1703
煤炭城市共生产业链是否稳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国内学者应用合作博弈中Shapley值对共生产业链稳定性的相关分析,综合有关微观经济学理论可知产品价格对链内企业经济收益影响最大,进而影响共生产业链稳定。"链内产品价格联盟"的存在符合共生产业链的企业链内合作、链外竞争的特点,为了探究此价格联盟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假设产品的链内外价格存在一定差距,应用产品的链外价格等于链内价格与链内外差价之和的价格结构,以煤炭城市横线耦合共生产业链中最具代表性的和共栖互利型的煤矸石—火电共生产业链为例,构建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的产品价格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均衡解的分析得到共生产业链产品定价特点、价格差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等结果。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针对共生产业链产品定价得出了链内价格只与链内企业相关、价格差是否存在受链内外企业共同影响的结论,提出了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将更有助于企业获利从而稳定共生产业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薇  龙勇 《软科学》2010,24(2):36-40,55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竞争性战略联盟合作效应的维度结构;随后,基于来自国内企业的调研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了合作效应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合作成员向联盟投入的资源战略水平、联盟所处的行业竞争强度以及联盟结构模式对联盟的合作效应(包括风险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关系;联盟为合作成员创造的内部绩效水平显著影响着联盟产生的市场绩效。  相似文献   

16.
运用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研发人员跨界行为、知识重构影响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运用259份有效问卷通过层次回归、bootstrap等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证明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人员跨界行为能够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式创新;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重构介导;环境动荡性增强了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陶蕾  刘益 《情报杂志》2008,27(2):73-74,78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知识日益成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企业逐渐意识到需要与其他企业建立知识联盟,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知识共享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探讨了作为有效知识共享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的信任是如何影响知识联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的,并进一步探讨了联盟成员间的个人关系对上述关系的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可  高靓  巩庆美 《情报科学》2012,(9):1298-1303
共生是知识联盟的原动力,是知识联盟企业能够快速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Logistic模型对知识联盟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创新过程可分为萌芽、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的数学模型,并针对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给出了提高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关键策略,希望丰富和拓展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相关理论,并能为知识联盟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杨林  陆亮亮  刘娟 《科研管理》2021,42(8):43-58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融合,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跨界成长,甚至颠覆产业竞争格局,但国内外文献尚未对此进行应有研究和探讨。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情境,结合商业模式创新视角(要素创新和价值创新)和企业跨界成长方式(内生式和外生式)两个维度,从理论上剖析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跨界成长动态影响关系,并构建具有四种不同情景的分类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法,选取四种不同情境的典型企业(包括荣昌洗衣、尚品宅配、腾讯、携程)作为案例对象,分别探讨“互联网+”情境下案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跨界成长的影响作用及其发生机理,然后通过案例间横向对比分析,识别了驱动企业跨界成长的客户价值、战略合作关系、价值共创三项关键性因素,并总结出分类模型演化规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对深化企业跨界成长战略的研究思路和视野,拓宽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范围以及优化变量动态关系模型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员单位为调查对象,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测量模型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拟合情况.研究表明,产学研战略联盟可行性论证、联盟建设自身投入、联盟建设外部环境、政府投入与支持等均是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