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似文献   

2.
裂变创业企业由于其遗传特性而通常被认为具有天生的合法性优势,然而实践显示,不少裂变创业企业脱胎于业务失败的母体企业,因此面临着组织合法性的挑战。通过双案例对比研究,本文发现,母体企业在业务失败的情境下,裂变创业企业面临源于裂变活动和创业活动的双重合法性门槛;裂变创业企业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组织身份变革路径获取认知合法性和社会政治合法性,以跨越合法性门槛。本文深化了裂变创业企业合法化策略的研究,对母体企业业务失败情境下的裂变创业活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破坏式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对嵊州集成灶产业破坏式创新过程的探究,以机会窗口为视角,分析当地政府和企业如何识别和响应机会窗口,解决合法性问题,使破坏式产品逐步实现从低端市场到主流市场的跃迁。研究发现,第一,破坏式产品创新的机会窗口来源于两种性能实现方案:改变产品单一性能模块,以及转换模块间的架构方式。第二,企业的技术抱负、网络协动等因素促进了破坏式创新机会窗口的识别,政府的品牌意识和资源支持进一步保证了机会窗口的持续识别。第三,企业通过“功能启发-情感构建-情感强化”战略逐步获取规范和认知合法性,政府通过“标准构建-政府合法性溢出-平台合法性溢出”战略,推动产业获取规制和认知合法性,以成功响应机会窗口。本文从产业层面丰富了破坏式创新的研究,不仅识别了政府在应对合法性挑战方面的战略性作用,也为政企如何合力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行业转型和大数据驱动的创业环境使得信息这一机会要素在创业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信息因素对创业行动的影响,却较少关注特定情境下创业行动对信息的作用。基于苹果应用商店这一重要平台来收集创业者的行为数据,试图研究互联网情境下两类创业行动(快速行动和多重改进)、信息获取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快速行动和多重改进均促进了信息获取,并且信息获取在两类行动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丁  魏江  杨洋 《科学学研究》2020,38(4):654-662
本研究聚焦于“来源国劣势”背景下,后发企业在国际化时面临的“合法性压力-合法化成本”这一冲突,从合法化成本和合法化溢出相结合的视角,对华为集团十余年海外合法化战略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索后发跨国公司合法化战略演化。本研究得到以下发现。第一,本研究揭示了合法性成本在后发企业合法化战略选择的关键作用,提出后发企业面对合法性压力与成本两类情境下的合法化战略选择。其次,识别了后发跨国企业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合法化战略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第三,以动态视角探索了后发企业合法化战略选择及其演化全过程。本研究期望对合法性与后发跨国企业合法化战略相关理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苏敬勤  林菁菁  张雁鸣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59-1672
创业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着资源行动与外部资源情境的匹配问题,随着资源情境的变化,组织资源行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演化。本研究通过对案例数据的分析和梳理找出影响创业企业资源行动的演化路径及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创业企业的资源行动会经历资源拼凑、资源编排、资源协奏的阶段性演化过程;(2)企业家精神、外部机会和组织能力是影响企业资源行动演化的主要因素;(3)企业家精神、外部机会和组织能力三种因素的演化推动了企业资源行动从资源拼凑到资源协奏的演进过程。本研究发展了对创业企业资源行动的基本认知;提出了影响企业资源行动演化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完善组织资源理论和指导创业企业的资源行为。  相似文献   

7.
如何形成持续性成长能力是创业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创业动态能力是跨越创业组织搜寻边界、获取竞争优势、克服新创弱性的核心。在界定创业企业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创业机会理论定义了创业动态能力概念,将其划分为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创业动态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模型以探讨其来源及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创业动态能力的两个维度对创业成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创业激情对创业动态能力两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资源获取在此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3)创业动态能力不同维度间接效应存在差异,创业情境下,机会识别能力间接效应大于机会开发能力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8.
《科学学研究》2021,39(3):567-575
战略创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战略创业能力的形成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探讨。基于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理论,从合作创新视角构建了企业战略创业能力模型。以长三角223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合作创新对战略创业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二者通过组织学习紧密关联;机会主义行为和吸收能力是战略创业能力成长的重要权变因素,它们调节合作创新与组织学习之间关系,并通过组织学习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合作创新对战略创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企业建立战略创业能力,从而捕获机会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新创平台企业的制度创业策略“是什么”及其“如何”作用于合法性获取,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回顾网络环境与新创平台企业、制度创业、合法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合法性研究的战略视角和观众视角,构建出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对小米公司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创平台企业常用的制度创业策略包括“安排共同理解”“颠覆设计”“增加可信度”“情感调动”和“权利保证”,这些制度创业策略通过促进观众合法性判断、抑制观众非法性判断,帮助新创平台企业获取合法性。研究结论可以丰富制度创业的理论积累及解释情境,对网络环境下新创平台企业设计制度创业策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线性创新模式"向"创新网络模式"的转变, 作为创业主要类型之一的团队创业企业如何整合创新网络资源,既决定着网络创新模式的实现,也影响着创业成败.基于合法性理论视角,在分析新企业创新网络资源整合的社会关系和动态特征以及传统结构洞等理论解释局限性基础上,从合法化战略视角提出了团队创业企业创新网络资源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赵文  赵会会  吉迎东 《科研管理》2022,43(1):124-133
   序贯地专注于探索与利用式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二者的跃迁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变革如何影响企业失败值得深入研究。文章基于2006—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探索与利用式创新之间的跃迁对企业失败的影响,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利用向探索式创新跃迁负向影响企业失败,而探索向利用式创新跃迁对企业失败无显著影响;(2)当社会关系网络低于一定阈值时,负向调节利用向探索式创新跃迁对企业失败的影响;当社会关系网络高于阈值时,利用向探索式创新跃迁对企业失败的影响不显著,社会关系网络的调节效应也不复存在;(3)社会关系网络在探索向利用式创新跃迁与企业失败的关系中无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阳镇  凌鸿程  陈劲 《科研管理》2021,42(5):143-152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式,如何驱动企业可持续性的社会责任行为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社会信任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企业市场活动的“润滑剂”,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与社会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外部正式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忽视了社会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驱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产生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社会信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效应,并检验了外部正式制度与企业内部高管激励制度在社会信任(非正式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进一步验证了基于工具竞争逻辑主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信任与企业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验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价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信任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产权、披露环境以及行业追随等方面存在异质性;(2)外部正式制度(市场化环境)在社会信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呈现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协同倍增效应;(3)企业内高管股权激励制度在社会信任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呈现出企业内激励制度与企业外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替代效应;(4)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信任与企业创新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即Porter和Kramer(2006)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竞争工具效应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基于“内外结合”的视角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研究,拓展了社会信任作用与企业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在实践层面为政府以及企业重新审视社会信任的价值效应提供经验证据,也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社会责任的竞争工具效应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曲小瑜 《科研管理》2022,43(11):103-110
本文以16家中小企业为样本,从制度-能力-认知3个层面出发,采用fsQCA方法对制度环境、动态能力和高管支持的组态效应进行分析,揭示影响企业朴素式创新产生的多重并发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机会识别能力是朴素式创新的必要条件,缺乏高管认知是阻碍朴素式创新形成的必要条件。第二,驱动朴素式创新的路径有3条,包括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高机会识别能力的组态,高机会识别能力、高整合重构能力、高组织柔性和高管认知的组态,高组织合法性、高机会识别能力、高组织柔性与高管认知的组态。各路径中的要素在解释朴素式创新时存在互补和替代关系。第三,抑制朴素式创新的路径包括2条,即当高管认知缺失时,只要动态能力缺失或者制度环境缺失,便会制约朴素式创新。  相似文献   

14.
张璐  梁丽娜  张强 《科研管理》2019,40(10):207-219
本文选取蒙草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探究企业资源能力的生成机理及其演化路径,并阐释企业当前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在企业迅速发展进程中,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与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是推动企业资源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企业资源能力的进阶主要受管理认知层发展观与组织行动层分工认知结果的导向行为的驱动,并析出企业资源能力的升级过程为“整合能力-延伸能力-再构能力”;(3)提出“认知-行动-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判断、组织行动层战略执行与企业资源能力演化的内在作用关系,并剖析了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环境规制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全新变量,必然会对企业行为和绩效产生冲击。企业要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必须构建主动型的环境战略。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讨环境规制下企业环境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认为:环境规制在直接催化环境战略转型的同时也促使企业通过组织学习不断更新提升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则通过影响转型时机、构建转型支撑体系以及选择转型路径推进企业环境战略的转型。该研究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环境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衡量  贾旭东  李飞 《科研管理》2019,40(7):152-162
虚拟企业作为适应动态复杂市场环境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战略演进过程及作用机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三家典型企业为样本,采用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发现了虚拟企业战略演进的两个过程:在市场环境影响下,领导者认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生存需求,形成虚拟企业初级阶段的战略;领导者认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成长需求,并积极响应市场环境,形成虚拟企业成熟阶段的战略。领导者认知是推动不同战略过程转变的关键影响因素。伴随领导者认知地位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战略演进过程呈现出“随行就市”和“造势入市”的特征。本文通过认知地图的方式结合战略演进过程的特征,构建出符合虚拟企业战略演进过程特征的动态连续“W”模型,形象深入地剖析了虚拟企业战略演进过程的内在动因与形成机理,为后续详尽的探究虚拟演进理论提供了可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薛捷 《科研管理》2019,40(5):222-232
由于在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和资源禀赋上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有明显差距,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手段--组织学习上也可能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有所不同,而其针对技术、市场和资源的战略导向对于组织学习的前导影响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对佛山市364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组织学习在系统构成上比一般的组织学习过程要更为简单,仅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诠释、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四个子过程;在与战略导向的关系中,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组织学习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学习除了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同时还在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对竞争能力的作用中分别发挥着完全的中介效应和部分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吴崇  薄思怡  黄彩虹 《科研管理》2021,42(2):100-111
以2003—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界定制度同构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把东道国制度同构焦点划分为零同构、单方同构与双元同构三类,利用嵌套回归与中介效应等模型,检验三类同构焦点下的国际合资选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1)国有控股、较低的有形资产专用性、较多的国际化经验增加了企业以东道国制度零同构下的国际合资进入当地市场的可能性;(2)经济运行风险、投资法制风险增加了企业以东道国制度单方同构下的国际合资进入当地市场的可能性;(3)东道国制度单方同构下的国际合资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现象在企业核心业务能力较弱以及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尤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新兴经济体后发企业OFDI战略选择的优化及其发挥创新协同作用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