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章程是表达大学本质的一种大学制度现象,制定和实施新的大学章程,实质上是一场大学制度的变迁过程。基于宏大历史叙事的视角,审视西方大学章程的制度变迁功能,溯源大学章程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的历史演变历程,可以把其分为学者组织法人制度的确立、校长权力(自治)制度的演变和大学委员会制度三个变革维度,这三者相互交叉融合,又各有侧重。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学者组织法人制度具有习俗、契约、自洽的功能;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大学,大学校长权力(自治)制度起着法治、约束、强化的作用;现代大学委员会制度则带来了创新、适应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与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大学,从中世纪教师和学生的行会组织,到现代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虽然都冠以“大学”之名,但其内涵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大学性质、结构和功能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反叛性。今天,我们在指责现代大学的弊端、重构现代大学制度时一味地以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为标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情结。因为,中世纪大学的性质和功能与现代性之间已经失去了契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的大学是按照西方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早在12世纪,处于基督教信仰笼罩之下的西欧就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最古老的大学,这些大学由简到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文通过对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一书的解读,论述了中世纪西欧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基本面貌,以及中世纪西欧大学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中的住宿制学院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宿舍和更充实的校园生活,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此实现知识传承和教化育人。从起源来看,住宿制学院的前身发端于中世纪的学舍,而中世纪学舍又与中世纪大学几乎同时产生。中世纪学舍可以细分为法式、英式、德式三种,分别对应学生宿舍型、师生共处型、涵养师资型三类。与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同步,三种类型的中世纪学舍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各自的新形式存续于现代大学体系当中。探究中世纪学舍的起源与分类,可以厘清它与现代住宿制学院之间的传承渊源,突显其与大学之间相互支撑的紧密联系,借此为中国大学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何以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而不是世界其他文明中心呢?这主要取决于大学的内在特征和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殊背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中世纪欧洲各种综合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的职能活动包括高深知识的传递、高深知识的发现和高深知识的应用,但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同时从事这三种职能活动。中世纪时,大学当中就已存在了这三种活动,但只有知识的传递活动成为职能活动,而其它活动则属于非职能活动。受知识观以及创校哲学理念的影响,这三种职能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是"与"非"、"主"与"次"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办学宗旨、功能、形态和模式正在酝酿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重新分类。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到2088年,人类将迎来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千年诞辰的伟大纪念与庆典。在大学几近千年的漫长历程中,尽管历经各种磨难,但这朵人类的智慧之花却始终能经受劫难而盛开不败,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衡量古代的一所学校是否是大学,一要看它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二要看它是否具有现代意义。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办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后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中世纪西欧的波伦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等.而不是中国殷商时代的右学。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大学及“大学”二字,同今天意义上的大学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则是很可笑的。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代,中世纪大学面临的许多问题同样是今日大学所回避不了的。研究中世纪大学的起源、教学及特征,比较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的异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竞争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转型时期,竞争已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它既是大学获取"稀缺资源",战胜对手的手段,也是现在乃至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方式。现代大学是以西方学术模式为框架构建的,人们很难超出欧洲早期大学的范围追溯其起源。缘此,本文力图透过中世纪和近代大学竞争起承转合历史的内在发展逻辑,揭示不同时代大学竞争演变的时代特征和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1.
Expansion trends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volve the planned growth of new universities, frequently stratified lower than established ones in academic breadth and excellence as well as in the socio-demographic origins of their students. The persistence of this intern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subsequent to its expansion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issue. Between the early and mid-1990s the Israeli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has expanded the three ‘‘target’’ universities, aimed at peripheral or specific sectors. Compared to the three established elitist institutions, these universities have concentrated on the liberal arts and attracted students of lower social origin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stratification of students into elitist and target universities a few years after this particular expansion policy was abandoned in favor of college accreditation. Though the overall growth rate of university freshmen since 1995 has subsequently declined, the relative share of the target universities is still steadily growing. Our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1999 national survey of freshmen in all six universities reveals that students of the target universities still tend to originate from lower status groups and ethnic minorities regardless of academic ability. Furthermore, their general study motivations, particular study consider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hoice orientations are more practical and vocationally oriented than those of students in the elitist universities. It therefore seems that expansion policies of university systems should not overlook their long-term consequences for the stratific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students.  相似文献   

12.
发源于中世纪大学的讲座制,是19世纪大学中一种重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柏林大学讲座制的确立赋予讲座制现代意义的标志,确立了教授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和近现代大学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新职能,促进了德国大学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大幅提高,对世界上众多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启示和影响。我国高校可借鉴柏林大学讲座制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培养新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是目前教育改革中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不同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大学对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有很大差异。结合国内外课程体系的优点,针对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学堂的“英国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在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草创阶段,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山西大学堂还以其融合中西、取法英国的独特的办学模式、教学风格和组织形式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学内部组织机构是实现大学职能的重要载体,大学作为一所学术性机构,其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权力和责任有限,存在发展方向模糊和发展实力不强等问题。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持续不断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形势下,应重视基层学术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探索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内容与方式,从而增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文本分析或话语分析的手法切入政策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政策研究领域的一种常用方法。政策文本分析是理解中国开放大学政策的基本手段,也是促进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政策研究和政策执行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21日,教育部连续签发三个重要批复: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以及同意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分别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的批复。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文本集中展示了国家教育部门对新型大学建设目标的总体设计,包括建设路径和发展策略的整体设定,对中国开放大学在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等方面给予了指导性定位。概括地说,就是回答了中国开放大学该由谁来办、怎么办、办成什么样的政策问题。这是中国开放大学建设的政策依据和行动纲领,只有准确把握政策目标和行动线路,才能有效推进中国开放大学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理念与哈佛大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基本的办学理念,是完成大学使命和保持大学活力的必要条件。哈佛大学自十九世纪以来始终坚持学术自由理念,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是哈佛大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大学要创建世界一流,必须将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方大学的学位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物。早在中世纪时,近代大学的三个主要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就已经存在于当时的各大学之中了,它们随着大学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固定化和规范化,今天人们熟悉的获取学位的一系列过程与仪式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已经相当完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不但奠定了近代大学学位制度的基础,也使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传统能够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
叶隽 《教育学报》2008,4(6):61-71
在中国现代学术建立过程中,由西学东渐的泛泛背景到“外国学”各具体学科在大学体制内的建构生成,乃一不可不察的重要转折。作为“外国文学”之一的德语文学,其在现代中国语境下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学统本身的差异。本文选择作为现代学统源流之一的清华大学与学术为背景,考察其德文专业筹办建立的具体过程,注重其与北大学统比较视野的引入,初步揭示这种边缘学科建设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意义以及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