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别就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物质文化及地域文化与心态文化在汉英互译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论是: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深入领悟和忠实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而且要深入解读和准确阐释原文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标翻译与民族文化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也是一种作用于语族之间的文化动力。商标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也是两种目标语的民族文化的交融。本文从商标与民族文化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民族文化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和制约,探究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民族文化障碍,促进国际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转换。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必须要注意两种语言中蕴涵的文化对应、文化包孕、文化冲突、文化空缺和文化融合等五个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单纯语言文字翻译所造成的不当或错误。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涉及到两种文化的转换。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必须要注意两种语言中蕴涵的文化对应、文化包孕、文化冲突、文化空缺和文化融合等五个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单纯语言文字翻译所造成的不当或错误。  相似文献   

6.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而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对两种文化的不了解可能直接导致译文文化信息的误导﹑丢失,甚至让国外读者不知所云。本文集中讨论文化差异如文化信息的误导、文化信息的丢失和"语义过载"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匡洁 《文教资料》2009,(16):34-36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要真正把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译者除了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外,还要很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映.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互译为例,论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铭耀 《考试周刊》2007,(1):140-141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而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对两种文化的不了解可能直接导致译文文化信息的误导、丢失,甚至让国外读者不知所云.本文集中讨论文化差异如文化信息的误导、文化信息的丢失和"语义过载"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转换。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还是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因此,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认识争处理至关重要。译者既要使译作流畅易懂、忠于原作,又要保持原作中的异域文化特质。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译者应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成功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转移。  相似文献   

11.
侯小静 《海外英语》2011,(11):175-176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与日剧增,公示语的使用和翻译就突显出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看,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必须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深入的认识,要照顾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在具体的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如借译、改译和不译等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家或民族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均必须借助双语间的转换——语官翻译过程才能顺利进行。语言翻译实质上是一门语言间的转换艺术,做好翻译工作,首先要掌握两种语言间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为这是语言的基础。每种语系中的语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会自然地生成具有社会和地域特征的、深刻的语意内涵。从对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言语规律即修辞规律研究的实践中证明,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不仅要掌握词语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语的涵义。如果不了解语言词汇的内涵,有时不仅不能保持原作原意,反而会弄得晦涩难懂,甚至会歪曲原作的意思,易在言语交流过程中犯严重错误;有时误把好言当恶语,将引起谈话者一方或双方的不快;有时误把嘲讽当称赞,而被人暗笑,所以,不了解特定社会和地域语言语意内涵,而进行拘于文词呆板的直译或不达文意的华丽文辞修饰都是很难达到翻译的词义准确、切合主题等基本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是源语文化到目的语文化的一种转变。在翻译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成为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翻译者对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沉淀与结晶。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旨在研究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汉谚语互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何为主,何为辅的问题。翻译者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应将异化作为主要翻译策略,它不仅能够传递源语的文化情调,而且能够扩展目的语语言的表达。然而,归化在英汉谚语互译中能很好地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从翻译的角度来说,翻译既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实质上,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过程,所以,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不仅要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更重要的是再现原著的文化信息,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比语言意义的等值更为重要,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务必洞悉由于“文化距离”而设置的重重陷障,以使译人语读者在阅读译品时与译出语读者在阅读原作时所获取的信息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语言符号。谚语的英汉互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换。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成为了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谚语英汉互译的文化策略,应以异化为主,走异化的道路,以便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传递。中英两种语言因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思维模式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所表达的文化意义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两个民族迥异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顺利地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其对象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民要相互接触、相互交流,除存在语言本身的障碍,还有因文化背景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王佐良先生曾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只盯着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译出的译作只是一种文字层次的转换,徒具形,而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没有得到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