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中国博物馆》2009,(3):92-92
2007年9月30日至11月18日,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石渠宝笈·唐风宋韵——辽博清官散佚唐宋国宝书画苏州特展”。该展主要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26件清官散佚唐宋书画,其中24件为一级文物,2件为二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开馆历年以来举办的展览中文物整体级别最高的一次特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博物馆》2009,(3):20-22
1953年1月1日,辽宁省博物馆(当时名为东北博物馆)甄选馆藏古代艺术精品举办“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东北博物馆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成立于1949年7月7日,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该展是东北博物馆期间举办的最重要的特展之一,适逢国家“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起步之年,观众参观踊跃。  相似文献   

3.
《中国博物馆》2009,(3):78-78
2006年10月6日至11月,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写姑苏繁华展盛世滋生——姑苏繁华图特展”,该展是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推出的第一个重量级展览,它让三百年前的盛世苏州与现今的繁荣苏州巧妙对接,穿越历史直观对话,让外地观众不仅能看到现在的苏州,也能看到历史上的苏州,让本地观众在找寻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相似文献   

4.
《中国博物馆》2009,(3):46-46
2002年6月10日至10月10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契丹王朝——内蒙古辽代文物精华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设计者在对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文物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后,没有采用以往常见的“草原文化”主题,而是将视线集中在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之上,以契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线索,  相似文献   

5.
我国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通常采用“物以类聚”的文物分类方法,根据质地将文物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保护。文物专题展览是综合类及历史类博物馆的重要展览类型之一,与基本陈列不同,更多地从艺术、题材、文化、流传等方面展现某类文物的内在演进逻辑,且更注重视觉表达。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员要充分分析本馆展览定位、馆藏优势、目标观众等,以避免出现“千展一面”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配合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多民族的四川古代文化、介绍精美的四川古代文物,四川省博物馆于1998年9月举办了《四川民族文物精品展》专题陈列。1999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98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四川省博物馆的《四川民族文物精品展》被评为“提名奖”。笔者现从专业学术方面对该展览进行总结,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突出地方特色的选题与设计四川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四川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 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中国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侧。1925年10月10日建立。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皇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收藏。1949年以后,对故宫的文物进行整理编号,计有“故”字号文物78万余件,加上新人藏的“新”字号文物21万余件,总数近百万件。所藏文物一类为清代  相似文献   

8.
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展览不同于一般的文物类展览,在展品选择及空间展现上有其局限性与特殊性。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复位合璧华光再现——龙门石窟流散文物数据聚合成果专题展”,从数字化技术的利用、挖掘展品故事、学术成果的转化、创新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等方面,将展览集学术、技术与艺术为一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对探索如何做好石窟寺类及流散文物类原创性临展策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博物馆》2009,(3):72-72
“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珍品展”由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举办,展期为2006年7月1日至10月7日。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亚述文明”则是该地区与古代巴比伦齐名的重要文明之一。该展选取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亚述文物珍品251件(组),全面反映了这一古代两河流域强大帝国在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博物馆》2009,(3):98-98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为响应这一重要的体育盛会,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再度联手,于2008年4月30日至7月12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特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该展共展出文物108件(组),分“古希腊诸神”、“超级运动员赫拉克勒斯”、“宗教圣所”、“体育赛事”、“胜利”、“音乐”、“男性世界”、  相似文献   

11.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是中国科技馆自主研发的中国古代科技专题系列展览之一,展览以榫卯为题,通过展示榫卯工艺的起源、应用与现代传承,旨在传播古代科技、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本文围绕展览的选题背景、内容框架搭建、展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几个方面讲述策展人的策展思路,重点阐释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辽宁省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这个馆虽成立于1949年7月7日,是新中国最早建成和开放的博物馆之一,但其馆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伪满“国立博物馆”的馆藏,因此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3年以前。现在的馆址原是奉系军阀热河督军汤玉麟在沈阳修建的邸寓,该邸寓建筑施工因1931年“9·18”事变而终止,其后日本侵略者将未竟建筑续建为伪满“国立博物馆”,至1934年落成,1935年6月1日开馆。1938年12月24日改名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名为“国立沈阳博物馆”,后更名…  相似文献   

13.
信息通报     
为庆祝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新馆开馆,为期一个月的“新馆开馆活动月”将于5月18日拉开帷幕。活动月期间,将组织科学院图书馆珍藏陈列展览、“科学与社会”——大型科普展览、大型科技图书联展等一系列庆典活动。“知识管理: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图书馆学名词术语规范研讨会、文献信息服务创新专题研讨会、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与服务专题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及理事会”将于2002年7月29~2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此次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博物馆》2009,(3):81-81
2007年2月14日至3月15日,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举办“和:吉祥如意福寿康宁——南京博物院藏吉祥文物展览”。“和”为和谐、协调之意,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和为贵”,这是该展以“和”作为主题的初衷所在。此次南京博物院遴选100余件有吉祥图案的铜器、瓷器、年画等文物举办展览,借以阐释中国传统吉祥及节庆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条《延安新闻纪念馆开馆》消息称:“由中宣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单位共同筹资八百八十万元建造的延安新闻纪念馆今天在延安清凉山麓开馆,成为我国第一个新闻事业专题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09,(3):70-70
中国钱币博物馆经过悉心准备,于2006年3月隆重推出“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展”,本次展览是中国钱币博物馆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其主要在于通过模拟铸钱工艺,研究其发展演变过程,解开中国古代两千五百多年前铸钱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甘肃是我国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乡”美誉。拥有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文物藏品的甘肃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调整,即将推出一系列新的陈列面向广大观众。本文就新馆开馆后三个基本陈列之一的《甘肃彩陶》专题陈列,从展览的选题、定位、内容设计体现的特点和形式设计中需把握的原则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7月15日,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试运行),首展推出“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并将持续三个月。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是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国家级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博物馆》2009,(3):59-59
中国丝绸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丝绸文化”于2004年完成改造。该陈列分“丝绸故事”和“丝绸工艺”两部分:“丝绸故事”由丝绸厅、丝绸之路连廊和服饰厅组成,展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的古代织绣文物,全方位讲述了丝绸的起源与发展、丝绸的主要种类、丝绸之路及丝绸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丝绸工艺”由蚕桑厅、染织厅、织造坊组成,  相似文献   

20.
20 0 2年 7月 6日 ,青岛市图书馆扩建部分正式向市民开放。文化部社图司、省文化厅、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及兄弟图书馆来员、来函、来电祝贺 ,市委、市人大、市府、市政协领导出席开馆仪式。在开馆仪式上 ,青岛市图书馆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读者代表赠送了“读者借阅卡”,并接受市新闻出版局、文联、史志办、新华书店等九个单位捐赠价值 70余万元的图书。简短而又隆重的开馆仪式结束后 ,近 2千名读者拥入图书馆 ,总服务台办证处排起了长龙。“庆贺青岛市图书馆扩建部分开馆名人字画展”收到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著名科学家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