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它通过女主人公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反抗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正常感情和欲望的程朱理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它表现了封建社会的青年女子对人性解  相似文献   

2.
"离魂"小说作为志怪小说的一种由来已久,《牡丹亭》作为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此前的离魂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阐述《牡丹亭》与此前离魂故事的关系:其对此前的离魂故事进行归纳和总结,又从情节、人物以及时代特色等角度讨论了《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发展,以及离魂题材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长生殿·例言》曰:“棠村(梁清标)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洪昇对此种说法亦表示“世以为知言”。同为“至情”主题的两大明清昆腔传奇戏曲,《牡丹亭》与《长生殿》亦见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闹热”一词进行阐发,从情节结构、主题意蕴和排场布局三方面刍议“闹热《牡丹亭》”一说。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牡丹亭》的情理建构是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带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它既有对情的感性认同,又有对理的文化复归,这一情理撮合的两大块结构,使《牡丹亭》的浪漫性最终未脱出传统理性的窠臼,只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命题中兜圈子。人物在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的道路上,绕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文章并从宏观的立场上对古代文学创作中的同类现象进行了文化反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杜宝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在《牡丹亭》中,杜宝性格鲜明,他是慈爱而严厉的父亲;与民同乐,勤政爱民的清官;同时也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军。汤显祖对杜宝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正是他心中理想的化身。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杜宝形象,学界所做的许多不公允评价似乎违背了汤显祖的本意。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明代传奇《牡丹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中幽会"与日本平安时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葵姬》一章中六条妃子"生魂出窍"的原因,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就像春天百花园里的一株奇葩,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永葆青春。从她产生的那天起,研究她的论文浩如烟海,但鲜有从关学角度去研究。从美学命题中的深情和妙赏角度探讨了《牡丹亭》之魅力。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将《清平山堂话本》中的11个故事选入了"三言"中的《喻世明言》和《警世通言》,并做了大量的改动。笔者从探究"情教"与"里耳"的关系入手,认为冯梦龙"情教"的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根本目的是"导愚适俗"。冯梦龙选择和改编《清平山堂话本》是"情教"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桂林是我家》是一曲充分表达爱家乡、爱故土的深情家乡谣。歌词从景、人、情三个切入点来诠释"桂林"是"家"的意境,通过巧妙的构思来组合山水风景、人情风貌与情感积淀,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叠唱来咏叹喜爱家乡桂林山水之情,通过准确的语言、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完美的押韵,充分表达了对桂林充满无限依恋、赞美、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3.
"情兼雅怨"是钟嵘《诗品》中评价曹植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品评其它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雅"与"怨"两个美学概念是《诗品》中的诗学理论的两极,本文试从这两方面作切入点,从《诗品》对具体作家与诗歌作品的评述中分析概括钟嵘"情兼雅怨"中"雅"与"怨"的内涵、内容、形式和艺术效果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来探索《诗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在晓之以理,启迪人们的理智,更要动之以情,掀起人们心中的波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的《背影》可称得上“文贵有情”的上乘之作。《背影》全文仅一千五百字却达到了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表达的完美统一,读来动人心扉催人泪下。《背影》主要通过父亲背影的描绘来揭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诚挚之情,写出了那种为生活艰难而忧虑,父子分  相似文献   

15.
《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番子拳战术思想与《孙子兵法》的谋略计策在"兵之情主速"、"避实击虚"、"主于搏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发制人"等方面的相似和相通性进行分析,欲构建和完善武术的技战术与《孙子兵法》的谋略计策相通性的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赏析,表达了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热切的爱国之情,使我们每听到那熟悉的旋律都倍感温暖,而这份温暖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相似文献   

18.
小说《社戏》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现了劳动人民纯朴、无私、善良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0.
高明创作的《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且在明清时期受到广泛的推崇,究其原因,是《琵琶记》宣扬了"子孝与妻贤"的封建礼教。在《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高明就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和"只看子孝与妻贤"。然而,高明在宣扬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有所批判;在塑造"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的悲剧性;还有"忠"与"孝"的矛盾,"理"与"情"的冲突。《琵琶记》在这几方面表现出了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