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任是影响公众使用电子政务的假设和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对公众的采纳意向有显著影响;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对互联网的信任是电子政务公众信任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提高民众的政府信任,是新时代国家治理总体目标的重要构成。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微博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公众政府信任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方法/过程]引入情感框架理论,搜集微博意见领袖语音数据,运用语音情感分析方法对意见领袖情感框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意见领袖情感框架对公众政府信任的影响。[结果/结论]意见领袖的情感框架会显著正向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意见领袖采用正面情感框架进行信息发布会增强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本文将语音情感分析引入政府信任研究领域的尝试,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公共管理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为推进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落地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岚 《现代情报》2012,32(9):121-124
针对电子政务公众参与行为的特点,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理性行为模型以及信任理论构造出电子政务公众参与模型。对概念模型中的潜在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构建其观察变量,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对调查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电子政务公众参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公开是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为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提供了沟通的渠道,要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使电子政务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开发丰富的信息资源,并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本文探究了信息公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现状,针对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的作用进行探究,并根据信息公开不足带给电子政务建设的不利影响,最终提出优化信息公开,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郭飞  盛晓明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31-1136
专家信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众生活、科学发展、产业发展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家信任危机。这不仅会动摇社会信任的根基,而且会威胁社会的健康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专家的利益关联、公众与专家的风险观差异、科学传播的效果不理想,是导致当前我国专家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面对专家信任危机,必须重塑专家信任,警惕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社会和专家。为此,应努力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改善公众与专家的沟通;加强科学传媒治理,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政府和公众沟通,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展现政府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政府门户网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保障信息安全,提高服务的实用性,完善互动渠道,加强公众参与引导,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经济文化进步。  相似文献   

7.
论信任与公众对风险技术的认知与接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对专家及相关机构的信任与风险技术的社会采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信任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认知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公众对风险技术的接纳。公众对专家及相关机构的信任应该是一种理性的信任,公众参与是构建信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内创业者社会资本、信任与创业融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资本是信任的源泉,创业者在与资金供给方往复交往过程中建立个人信任。产业集群不仅优化创业者社会资本,而且使企业间信任机制由个人信任向制度信任转移。个人信任通过重复博弈使创业资金供需达成合作,制度信任通过增加欺诈成本迫使创业者履行承诺。政府应通过构建银企沟通平台、建立诚信档案、加强法规建设与支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等措施,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5,(12):108-110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模型,构建了包括信任倾向、信任网络、信任政府、感知信任等因素的移动政务服务采纳模型。通过对760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信任倾向分别显著影响信任网络和信任政府,进而影响公众对移动政务服务的接纳,但是对移动政务的感知信任对采纳意向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交平台而诞生的“微政务”,已成为电子政务2.0模式下的公共管理新方式。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公众参与,是发展“微政务”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当前我国“微政务”面临公众参与层次低、参与不充分等困境。研究引入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微政务”公众参与问题,以社会资本为外因潜变量,“微政务”信任和公众参与意向为内因潜变量,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结合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进行假设检验和模型拟合,以分析社会资本对“微政务”公众参与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的3个维度: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均正向影响“微政务”信任,进而对公众参与意向产生正向作用,即社会资本越丰富,公众越信任“微政务”,参与意向越强烈。研究认为,政府部门应从丰富公众社会资本入手,培育“微政务”信任,促进“微政务”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企业网站沟通性与消费者信任的关联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电子商务中企业网站沟通性与消费者信任的关系,建立了网站沟通性与消费者信任的关联路径模型,应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结果发现,企业网站的沟通性直接正向影响消费者信任;企业网站的沟通性通过网站的可用性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网站沟通性与可用性相互正向促进。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9,(7):79-85
基于2018年上海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环保绩效体验、政府信任对城市居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信任和环保绩效体验对城市居民的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央政府信任对城市居民的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证实,污染情况感知在地方政府信任与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以及环保绩效体验与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均发挥了不完全的中介作用。要提升城市居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政府既要加大城市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提升环境保护绩效,以提高居民的环保绩效体验,也要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增强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8,(3):106-110
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构建了以公众感知为中介变量、信任倾向为调节变量的社会资本对微政务公众初始信任影响机理模型。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对初始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公众感知在社会资本与初始信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信任倾向在公众感知和初始信任之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但对初始信任的主效应显著,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的不理想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公众不满意,政府官员也不满意。对公众的满意度,学界探讨良多,而政府官员的满意度,则为学界所忽略。为此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度曲线”,从多个观察视角侧探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和投入度问题,并解读政府官员满意度与公众满意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玉涛  卫莉 《科技风》2014,(6):277-278
公众对科学应该持有一种理性信任的态度,全面理解科学是公众理性信任的前提,规范的同行评议与公众参与制度是构建公众对科学理性信任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公众信息行为对电子政务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对策.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对外交流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在我国政府部门全面铺开.为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是,一些必要的配套措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有着巨大财政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效益的发挥,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力图在自身多年从事电子政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提出个人对我国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背景信任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媛媛  张珣  徐彪 《软科学》2012,26(12):132-136,144
把信任划分为背景信任和具体信任,基于两种竞争性的理论,分别构建了不同层级信任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收集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基于制度主义理论的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数据,背景信任能够促进具体信任;并通过具体信任间接对品牌忠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服务公民采纳模型及实证研究/FO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骁  季绍波  仲秋雁 《科研管理》2011,32(1):129-136
    摘要:提高公民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意向是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探查我国电子政务公民采纳意向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电子政务服务公民采纳模型,并通过问卷方式采集了630个有效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相对优势和相容性、自我效能在三个服务层次上对公民采纳意向均有显著影响;认知度、对政府的信任和感知信任分别在基本信息、信息交流、事务处理服务层上对公民的采纳意向产生显著影响。(2)感知信任的三个前因分别为:对互联网的信任、对政府的信任和认知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