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峥 《新闻世界》2012,(8):266-267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影响力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更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执政,因而此类新闻的报道更需要媒体承担好责任。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对于该类事件的报道现状,并围绕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应怎样承担好责任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杨玲玲 《新闻前哨》2013,(6):107-108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重点。行业媒体因其与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密切,在涉及本行业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舆论引导优势。本文从行业媒体应及时准确报道危机事件,校正偏颇舆论,用科学专业的传播稳定公众情绪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行业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王海龙  田野 《青年记者》2010,(16):48-49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政府、媒体、公众作为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风筝型"互向模式对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在这一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国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事件必然会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对此进行有效处理,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闻传播媒体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必须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努力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首先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要特征,以及新闻传播所具备的特点,最后阐述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健康传播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卉 《新闻传播》2009,(10):34-34,36
公共危机事件是危及社会公众生活和利益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影响巨大.本文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与健康传播的关系,指出应对公共危机离不开健康传播.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健康传播存在着传播内容和渠道单一、健康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透明度不高等问题。认为在今后的危机事件应对措施中.必须重视危机事件健康传播.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其后果不仅仅体现为经济损失巨大,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公众的恐慌心理,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作为承担着社会发展嘹望哨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理过程中,理应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出预警,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迅速地传递信息,监督相应部门对危机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曾经与中国媒体是无缘的。1959年到1960年,因种种原因,河南信阳地区发生饥荒,当地主要领导在大量饿死人后还残酷无情的“反瞒产”、“堵外逃”、“截信件”,不但不放粮赈灾,反倒继续从饥荒农民手中强征粮食,还不允许人们逃荒自救,不允许通信求援。从而从信息通道上彻底封锁信阳地区,企图杜绝外界知晓信阳发生惨绝人寰的百万人口饿死事件。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公共危机面前,一切有效信息都被严重屏蔽,媒体不可避免地失声。“信阳事件”是公共危机媒体绝缘化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一旦发生公共危机,就采取各种手段屏蔽信息和屏蔽媒体的行为到今天仍然散见于各地,只是没有四十多年前的“信阳事件”那么极端而已。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媒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一度被看作是负面消息或新闻批评.正因为如此,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进行了严格控制,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使其具有政府喉舌与市场主体的双重角色身份。这种身份促使媒体在公共危机报道中形成了既服从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安排,又寻求自由报道空间来赢得市场的“中间角色”。本论文通过梳理2008年至2013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扮演“中间角色”的情况,试图总结出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以及媒体寻求独立报道的路径,从而描绘出我国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真实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也会阻碍社会的良好发展,更会严重冲击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影响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这就要求政府能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去管理公共危机,把危机损害降到最低,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转危机为机遇,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修复、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2.
回归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关传媒推动力的思考,绕不开媒体的责任、道义与伦理。事实上,任何一场公共危机事件的媒体视觉,都是对其自身责任、道义与伦理的一次折射。从媒体角度而言,什么样的视觉立场与观念,决定了报道的选材与走向。在一场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是愿意持续地关注纷扰曲折、甚至引人悬疑的事件本身,还是带着思考与道德、责任去引导社会舆情?其反映出来的报道及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会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底中日媒体聚焦的"毒饺子"事件,使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外交层面,涉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在这一事件中,特别是面对来自国外对中国食品质量问题的质疑,我国媒体在如何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充当平衡协调问题的公共角色等方面表现出色,使负面舆论发生逆转,扭转被动的局势,恢复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名誉。"毒饺子"事件的危机报道为后续公共危机报道创立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0,(11):15-18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经常处于一种欲报不能欲罢不忍的困境:这里有体制、观念、新闻管控和自我设限等方面的原因。要突破这种局限,需要从政府转变观念,管理者提高媒介素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着手,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探索突发事件信息生命周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分类及其关注主题的演变规律,为更精准的危机信息监测与动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以特定危机事件的事实文本数据为来源,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动态主题模型为指导,构建三维动态主题演化模型以对社交媒体危机事件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话题关注进行主题挖掘。其中包括时间粒度划分、利益相关者的定量评估、基于时间和主体的危机主题观点识别与刻画,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对该动态趋势进行表征。[结果/结论] 基于三维动态主题演化模型,利益相关者的组成与分类在不同阶段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其关注主题与行为特征也体现出不同的偏好性和动态差异性。危机主体的动态与危机主题的动态有效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孙榕 《新闻世界》2013,(3):152-153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近些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危机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但是从以渤海湾漏油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为代表的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中也暴露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在应对危机、发布新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全媒体时代,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急需学会如何与媒体沟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更是需要提升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17.
朱颖  何瀚玮 《东南传播》2011,(12):37-39
本文将结合近期国内和国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郭美美事件”和《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剖析这两起事件背后公共管理部门应对的得失,深入探讨新媒体对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的挑战,并对新媒体时代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的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及其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很大冲击,也对政府管理能力带来严峻挑战.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社会的舆论机构,我国新闻传媒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好自己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促使事件圆满解决,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在较大范围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恐慌和社会运作机制混乱的事件,它对经济、社会、个人的心理冲击不可低估.而媒体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当中正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审视今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系列校园伤害案时,却不得不反思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的背后,是否无意识地引导了事件向非良性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媒体的责任观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使公共关系概念所含有的“公共性”特征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公关危机衍变为公共危机已成为公共关系领域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在实现组织利益的过程中满足相关公众的利益以及追求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公共利益,是组织减少危机或有效处理危机的价值起点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