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新闻报道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从文本的生成、传播,还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舟曲泥石流灾难事件的报道,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新闻报道,探讨新闻报道之得失。  相似文献   

2.
李薇 《新闻世界》2010,(11):157-158
文化形式是以本民族的文化结构为基础的,而文化结构和很多因素都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从地理因素入手来分析中国文化,进而分析中国文化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述地域文化和新闻报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浏 《新闻传播》2011,(3):14-15
叙事速度是由历史时间的长度和叙事文本的长度相比较而成立的,历史时间越长而文本长度越短,叙事速度越快;反之,历史时间越短而文本长度越长,叙事时间就越慢.犯罪类新闻报道的叙事速度由犯罪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决定.本文从中国当代犯罪类新闻报道文本分析入手,分析其中三个特殊的速度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山寨建筑近年在中国大地层出不穷,大量的新闻报道引起国内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山寨"建筑脉络,从秦朝大一统开始到今天中国再次崛起,历史上都不缺乏山寨建筑的身影。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突出人文性已是其自身育人特质和受众时代需求所决定。通过伦理道德、心理需求、审美活动、新闻文化等视角对高校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行剖析,从选择报道时机、草拟新闻文本、多层面报道、拓展广度和深度、关注后续报道等策略入手,积极构建高校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人文精神,值得高校和新闻工作者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 《大观周刊》2012,(17):298-298
新闻报道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又对新闻报道有着制约作用,规定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对报道行为进行规范与评价。在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背后都隐存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其新闻报道观念分歧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7.
网络阅读中的文本尊重情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本尊重是中国优秀的阅读传统之一。本文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书籍的爱护两个角度,分析了文本尊重情结在传统阅读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网络阅读中终结的原因,最后指出知识的吸收和文化的传承,仍然必须依赖传统阅读,并提出了重塑网络时代文本尊重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8.
王志红 《传媒》2021,(12):72-73
新媒体时代,传统时政新闻报道如何"破圈""出位"?湖南日报"湘伴"微信公众号深耕时政新媒体领域,始终追求"快一点的新闻时效、深一点的背景解读、新一点的文本表达",从理念、定位、内容、文本等多维度展开创新,构建了一个权威、快速、开放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其实践经验为传统时政新闻创新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论文选取了2009年7月6日美国核心媒体关于中国新疆7.5事件不同视角的三篇新闻报道,从互文的角度揭示其意识形态倾向性,采用社会认知分析法阐述新闻记者的社会认知对新闻文本撰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一则新闻从采写过程中产生,我们把它看作是围绕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地方(where)、什么原因(why)、什么时候(when)这五个W的基本要求所构成的新闻文本。这一在作者经过价值判断、记述事件之后产生的新闻文本,内涵着作者对于新闻事件中客观存在的新闻价值的认同。当该新闻文本进入到媒介播发过程时,我们将其称作一则新闻报道。从受众决定新闻价值的观点理解,该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由受众在完成对此报道的解读后实现。所以说,抵达受众一端的新闻报道与原先的新闻文本之间必然已经产生距离,而从新闻文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民生新闻的现状,指出其碎片化及表浅化等问题,从政治因素和新闻规律两方面论述宏观视野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提出重视法律文本与新闻报道的关联、结合法律文本解读民生事件等,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简化语言及提炼信息等有效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12.
客观性原则是西方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之一,客观报道是客观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客观报道也渗透到了中国,影响到了中国的新闻事业。但中西方所理解的客观报道是有差异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形成差异的原因:领导人的影响,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客观报道本身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9):34-40
新闻游戏是数字化语境下新闻与游戏的杂交形式。以符号叙述学理论加以考察,新闻游戏是新闻从"窄幅文化"走向"宽轴操作"的结果,作为纪实性叙述文本的新闻走向了纪实与虚构的杂交叙述,其消解了新闻业的传统边界,使新闻的真实客观性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新闻游戏实际上是对新闻报道的符号化和再媒介化,通过程序修辞使受众看似拥有自主选择权,而实质更加被动。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经济改革、全球化等问题,人们思想多样化、独立性、多变性越来越显著,导致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传媒人士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传媒业面临的新环境,并从多个方面扼要分析了传媒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提高新闻报道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许燕 《新闻大学》2006,(4):113-117
本文通过对京粤两地六位知名文学研究者关于媒介报道的个案访谈,从学者与传媒的关系,中国文化对现代传媒的影响,新闻报道的近现代比较,传媒的政治性与公共性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文学研究学者对当今中国新闻报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崔雯王亚玲 《视听》2018,(11):162-163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虹 《新闻记者》2005,(5):24-27
本文引进西方叙事学研究方法,把新闻报道作为叙事文本,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新闻报道的内部机制和运作规律,试图从理论上探讨新闻报道如何借用文学叙事的手法来达到传播的客观公正和生动感性,从而使新闻兼具真实与美感。  相似文献   

18.
方刚  孙静 《新闻世界》2011,(7):113-114
《光明日报》网和《纽约时报》网同属于综合类日报网站,受众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体,对科技新闻报道都非常重视。本文以《光明日报》和《纽约时报》网络版对2010年度诺贝尔奖科技新闻报道为例,运用对比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式研究二者在科技新闻报道上的不同特点,以期发现我国综合类日报网站在科技新闻报道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促进中国科技新闻报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江燕 《新闻战线》2015,(5):169-170
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电视传媒弘扬优秀民族传统、重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托。本文通过对《老子道德三百问》这一个案的研究,分析传统文化普及节目的特点,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电视动画文本《老子道德三百问》基于老子《道德经》经典原本,融合数字影视与多媒体新时代创新科技和途径,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数字与动画模式展现了传统道德内容,传播效果显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运作的电视文本,从传播载体设置  相似文献   

20.
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它为影视剧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丰厚滋养.本文结合一些优秀的影视剧创作实践及文本,主要从"精神价值"、"故事资源"、"文化符号"三方面探讨了影视剧艺术创作开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多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