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宋玲玲 《现代情报》2017,37(10):137-143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国内航空、航天领域期刊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学术测度方法对期刊各类学术成就进行量化评估,充分展现期刊整体学术水平提供了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并深化了学术评价的直观性和全面性。[方法/过程]以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10种核心科研期刊为研究对象,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集10种期刊的可被引论文数、零引论文数、h指数、总被引数和h域引文数5个独立数,基于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学术测度测算它们的学术矩阵参数和学术迹,实证探索研究期刊评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通过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比较发现它们的学术迹整体呈发散状走势,有效学术贡献的累积期至少需要2~3年;学术矩阵的各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期刊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主要从总学术贡献、发文的即时关注度、学术潜力爆发期和整体发文水平等方面对期刊学术成就差异进行总结。这对于学术期刊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及科研影响力起到了客观且正确的敦促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方法。[方法/过程]选取读秀馆藏数据、WorldCat馆藏数据、豆瓣评分、豆瓣热度、豆瓣评论、中国知网收录书评、论文他引、图书引用等八个指标,构建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对“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专著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专著影响力评价的结果。[结果/结论]引文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相互独立地反映了专著的影响力,Altmetrics指标能够及时地反映专著的热度和影响力,对引文计量指标的评价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3.
高志  张志强 《现代情报》2017,37(5):66-71
[目的/意义] 研究如何动态地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时序曲线的意义。[方法/过程] 用基于每n年和基于逐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对76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基于每n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下基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和类h指数的特点。[结果/结论] 得出了恰当的个人学术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方式和分析指标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升高校学报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实证探索将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应用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整理了34种安徽省省属本科高校学报的发文总数、零被引文章数量、h指数、总被引频次和h域引文数量5个独立测度参数,计算各高校学报的学术迹和学术矩阵,从h核量化测度、h尾量化测度、零被引量化测度、学术迹综合量化测度4个视角对其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呈发散态势,学术矩阵中9个构成参数能够精准表征各自学术成就的分布,并且能够诠释各自学术影响力之间差异产生的个性化原因。【结论】 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形成至少需要累积3年时间,学术矩阵能够较好地区分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整体水平,能够从学术关注度、学术爆发力等个性化发展角度提升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可以作为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中兴  杨建林 《现代情报》2021,40(12):140-149
[目的/意义] 考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内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为后续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 收集9种CSSCI图书情报学代表期刊2014—2018年有关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的文献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使用范围、使用环境、使用动机、使用情感4个方面考察指标应用情况。[结果/结论] 分析显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使用处于主要研究h类指数的指标发展阶段,较多使用传统简便的文献计量指标,如h指数、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个人学术综合评价的多元指标融合途径研究较少,仍有必要继续加强包括多指标融合比较、进一步完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学术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为新型学术评价指标的准确筛选、学者学术影响力提升和各级图书馆开展科研支持决策等创新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量化了Altmetrics指标对引文量产生贡献的大小,选取综合学科大样本数据集,运用适合社交媒体平台的计数型数据类型的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结论]16个被调查的Altmetrics指标中,6个指标对引文量产生了显著影响。问答平台一个单位变化将增加引文量0.1945的变化,政策指标则贡献了引文量0.0226的提升。博客、谷歌社交平台、门德利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分享有利于学术传播;而推特指标则使得论文学术影响力略有所降低,与众多小样本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刘意 《情报探索》2021,(1):63-71
[目的/意义]探究国内外期刊在重大事件中早期知识传播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以国内外期刊在Covid-19事件中早期载文为例,分别获取论文引用等学术影响力指标和Altmetrics等社会影响力指标,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国内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差异。[结果/结论]重大事件发展早期,国内学者发文活跃度高,但国内期刊载文率低;国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相关性高于国内期刊;除180天使用次数外,JCR收录国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高于未被JCR收录国内期刊,JCR收录国外期刊社会影响力要高于未被JCR收录的国外期刊;国内学者发表到国内JCR收录期刊中的Altmetrics得分、Twitter提及显著低于国内外学者发表到国外JCR收录期刊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从学术新人中发掘出有潜力的学术新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其对人才引进、项目评审、审稿人选择等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方法/过程]在基于合著影响力发掘学术新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术新人的合著者群体,利用合著者多样性因子来度量合著者群体的特征,采用经济学中常用的两种双因素效用函数,构建出两个综合考虑合著者多样性和合著影响力两个因素的学术新星预测指标。[结果/结论]文章提出的预测指标综合考虑了合著影响力和合著者多样性两个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出的学术新星在十年后具有更大的被引次数,且这两种预测指标的实际效果十分接近,具有同等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9.
余波  宋艳辉 《情报杂志》2021,(1):104-110
[目的/意义]学术话语权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学术权力结构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对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的内涵、产生和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在明确学术话语权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学术话语权的产生及过程。其次,从学术主体层面,详细分析了学术个体、学术机构和学术国家。最后,对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有关评价的组织实施要点和评价的局限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涉及多方面的构成要素,主要从学术主体层面将构成要素大致归结为学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熊霞  高凡  郭丽君 《现代情报》2016,36(10):118-122
[目的/意义]对电子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馆藏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并为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采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针对外文电子图书的特点,介绍了BKCI、Scopus Article Metrics和Bookmetrix 3种外文电子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工具,并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学科特色,分别对3种工具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发现3种工具各有优缺点,建议高校图书馆进行电子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学术关系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这种资本能真实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声望及影响力,为测度科研机构学术网络社会资本丰富程度,本文提出了新的学科评价指标——SCAN指数。[方法/过程]从ESI数据库采集材料学高水平论文的被引数据,利用SCAN指数分析国内材料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排名情况,发现与QS排名吻合度较高,且这种排名结果在两次ESI数据对比试验中具有稳定性,从而印证了SCAN指数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结论]SCAN指数能较为合理地反映评价对象在学术网络中的相对地位,可用于评估科研机构的学科实力并预测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评价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对正确评价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选取29种CSSCI管理学期刊为对象,构建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方法计算学术期刊知识产出指标权重,并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指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学术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结果/结论]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CSSCI管理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整体较低,期刊之间效率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13.
张熠  耿冰倩  张翼 《现代情报》2019,39(8):73-83
[目的/意义]构建基于用户体验视角的学术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利于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服务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其影响力与竞争力,对于学术虚拟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以D-S证据理论为基础,运用D-S证据合成方法,构建用户体验视角下学术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结论]最终得到包含8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学术虚拟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可靠性权重为0.2568,易用性权重为0.0625,规范性权重为0.0407,互动性权重为0.0888,关怀性权重为0.1176,丰富性权重为0.0322,有用性权重为0.1784,时效性权重为0.2230。最后以小木虫为例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论文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的不同会对论文在后续的引文产生稀释效应的影响,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引文也代表了不同的学术价值。从时序动态的视角设计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消除稀释效应的影响并能够体现不同时期的引文价值。[方法/过程]引入参考文献集合的篇均被引次数作为论文集合的基准值,消除由于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不同造成的稀释效应,进而再对不同统计时间点的被引次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用以表征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引文的不同价值。[结果/结论]以四川大学为例,选取ESI学科和研究人员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指标可以对学术影响力发展趋势不同的研究实体进行有效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陈淑平 《现代情报》2018,38(4):71-76
机构h2指数能够定量的计算出机构所拥有的高水平科研人员规模,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机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具有简单、直观、可视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方法/过程]本文结合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机构h2指数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首先,同机构科研人员合作署名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机构h2数值;其次,不同机构所拥有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数量有可能相同,但被引次数和高被引文章数量可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机构h2指数将拥有单篇高被引但发文少或个人h指数不高的作者排除在外,忽略了单篇高被引论文和作者对机构学术影响力的贡献。[结果/结论]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h2指数进行修正,并进一步以机构h2n指数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一种机构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16.
李明  陈铭 《现代情报》2018,38(5):106-109
[目的/意义] Altmetrics作为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新方式正逐渐兴起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Altmetrics研究多基于期刊论文层面,较少涉及学术图书,而在传统图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适时引入Altmetrics有其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可按照学术图书在线影响力产生过程的递进分为阅前查询、阅读意向、阅读使用、评价反馈四个层次构建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图书评价指标框架,以体现学术图书影响力产生从传播、获取到利用、反馈逐步深入的完整过程。[结果/结论]分层框架不仅能涵盖学术图书Altmetrics指标的广度,还能从学术图书影响深度面向反映指标间的差异,可以有机地构成学术图书Altmetrics评价指标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