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生态批评关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生态意识是阿来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用生态批评来解读《蘑菇圈》,从生态之美、生态之危、生态之思三个维度挖掘《蘑菇圈》的生态内涵,进一步得出《蘑菇圈》作为生态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机村从生态和谐逐渐走向生态崩坏,生态危机背后是人心的危机,《蘑菇圈》对生态家园的呼唤背后是对良善人心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出现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之下。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及其价值观是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由观、人权观、民主观、正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还分别建构了与改良生态相适应的价值观。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对于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促进人类与自然的良好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危机是困扰当代人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种资源条件的支撑及它们的优化组合。如不全面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河北湿地面积下降事件迫使我们对环境事件带来的生态危机原因进行透视,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生态危机的解决对策。以此为例分析河北面临的湿地生态危机的现状以及导致的原因,并从生态危机的实质及特征的角度进一步剖析生态危机,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相关策略,体现深入认识和了解生态危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面对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寻其产生的根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全球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的结果。生态危机发生于全球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资本的逻辑是全球生态危机的共同根源。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是正确应对生态危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是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通过把文学文本和生态环境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批评以其对现实问题分析的独特的视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成为一股充满活力的发展力量。本文介绍了生态批评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来源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态下,人类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对自然资源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使生态环境逐渐遭受到破坏。在生态危机的反思和探索中,不同的科学领域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各不相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基础、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做了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德里罗是美国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白噪音》通过描绘杰克·格拉迪尼教授一家的生活,揭露了后现代社会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严重对立,记录了当代美国人精神上的孤独、绝望和危机感,展现了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对人们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理论为视角,从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维度来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受自然灾害破坏后的地区,生态系统受损更加严重。本文针对灾区生态破坏的特点,指出在灾区学校分层进行生态教育的方式可以使灾后地区形成一种全新的、客观的、科学的生态观,对于灾区重新实现自然和人类共存和谐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德育是化解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德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共同做好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批判继承前贤的自然观,在阐发自然界的辩证法、人与自然的辩证法、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与化解路径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生态基础论、生态主体论、生态构成论、生态危机论等生态思想。挖掘、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的发生呼唤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正是两个极端的发展观所导致,一是宿命观导致的非发展的发展观。另一个是极端利己主义支配的“反发展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是要在其指导下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加剧的理性思考.从生存论意义上看,生态良知问题的提出,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人的内心的自觉和自律,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形成消解危机的内在精神力量.根据以上思考,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和谐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生态良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人类的面前 ,然而 ,公众普遍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人们还不能很好地从自身做起 ,来保护生态环境 ;仍然存在着物质消费过量、科学技术滥用的严重现象。生态伦理观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忧患意识和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观 ,从而更加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热爱和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发展当代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职思政理论课如今陷入了教学生态危机,而运用教育生态学去分析和认识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构建教学的生态化模式,将为探索思政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维方式。文章对高职思政理论课生态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今全球生态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都努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实行改革,提出新理念,实施新方案,以减少或化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从目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来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模式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模式。两种社会制度在生态治理中各有优劣,应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文理念、生态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结合起来,力图从制度层面上探讨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深入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哲学是基于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一种哲学理念。俄罗斯生态哲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普列什文作为俄罗斯生态文学的奠基人,其生态哲学理念对俄罗斯生态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试图以空间范畴为视角,从普文中诗意呈现的三个维度解读其生态哲学,追溯其生态哲学诗意呈现的根源,为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